标签:
广播学院王宏参录音系最后一课杂谈 |



初中的时候有一篇课文叫《最后一课》,如果没记错,那个作者应该是都德(记错就拿鸡蛋砸我吧=。=),那个时候我仍然保持着阅读语文书的习惯,看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流泪了,也许那是我们第一次来了解什么是“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
我对于历史的记忆总不是那么明晰,然而那篇文章给我了很深刻的印象,文章中的“我”第一次对于母语有了那么美好的感情,偏偏是最后一课。
4年前我抱着对于未知的忐忑不安和对于未来疯狂的梦想来到这个国家最好的录音学府——广院录音系,第一次被那么多学艺术的同龄人包围,第一次离开父母面对传闻中的“现实”,从对于一个“染缸”的抵制到顺从,抑或是对于音乐近乎于在摸爬滚打里成长起来的理解,成长的道路在不断拓展,唯一没有变的也许是我仍然觉得是的这里是我想上大学的地方。
不过回头看过去,我们失去的或者得到的,在失去的那些里面,最美好的就是我的天真,我们失去静静听一首歌的耐心,偏偏4年前我们是因为有这样的耐心来考这个专业。我们仅仅停留在声音的客观质量上,我们很少用主观的内心世界再来聆听这个世界。
我们的心再也不懂得随着音乐而歌唱,我们只是机械地分析着一个个sound,高了低了,透亮或者沉闷,动态好不好还是空间感不饱满。
想过我们的老师是怎么看待这些问题的么?
上面的那位老师,王宏参老师,可能是我们学院所有老师里面年纪最大的一位了。他教的课叫“声音质量主观评价”。之前我听到过某些言论,认为这个课程对于我们录音系的学生来说,没什么太实际的作用。
我不喜欢去反驳这些无聊的声音,因为很多时候我觉得人的理解能力的确是有层次的,而且并非那些自负的家伙们的层次就一定高。 跟那些只能停留在物质层面,或者假玩精神层面的人,有时候真的是鸡同鸭讲。
我这个人喜欢强调问题的相对性,在这个前提下,我在这里说一个脑海里真实的故事(学院某个老师上版权课的时候说的):一个拉丁音乐世界里面非常有威望的老者,却极其淡漠版权意识,并因此一直过着仅仅温饱的生活。他弥留之际有人问他为什么不依靠版权来赚点生活费,他郑重其事地说:“最好的音乐是流传于人口中的,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来演绎这个旋律,我怎么能说旋律是我的呢?”
亲爱的各位,你们现在还能懂得这种“最好的音乐”么?
王老师的课在事实上,说白了就是让我们“听音乐”,去欣赏音乐。怎么样欣赏音乐,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学问。固然我们可以用阅历来欣赏音乐,可以用一切有益的手段来帮助我们欣赏音乐,不过以我目前的觉悟,我以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听凭你内心的感觉来欣赏音乐。
大二的时候听过一场中央音乐学院的演出,当时的主持人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很多人问要怎么欣赏交响乐,希望我们主持人能介绍每一首歌的背景,其实,音乐给人听,每个人在音乐中都可以得到不一样的体验。你看到的也许是丛林,也许是高山,也许是大海,我们不能说因为歌曲的名字叫大海,看见丛林的就不对。”
我认为王老师这门课讲得好,是因为我个人感觉到了他在讲“听音乐”这件事上的两个主旨:“自由”、“美”。
非常棒的两个主旨。
音乐是表达的一种,那么欣赏音乐就是理解的一种,而由于音乐是一种模糊表达,所以这种理解,是一种自由理解。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对于高深的作品听不懂,于是便顺从了其他评论家的意思。我们丢失了对于一首歌曲自己的独到的体验。
至于美,太多要说了。
当今社会的审美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方面似乎要寻求一种思想的解放,另一方面这种解放完全是盲目的,缺乏引导的。对于一些污秽的东西,要不是肆意传播,并且对于人类欲念的暴露打着坦诚的招牌,要不就是虚情假意冷嘲热讽,摆着高姿态来窥视其中的诱惑。而真正自然健康的美要不就是被视而不见,要不就是被恶劣炒作,公众品味得不到提升。
王老师在他的最后一课上安排了两个内容,首先为我们展示了他心爱的图片(如上图),拍照是他多年来的爱好,是除了音乐之外他对于美的另一种追求,他用他的照片来向我们说明他的审美观。我看过很多这样那样的报道,某某大学老师全裸上课之类,那些老师的真实目的是炒作还是敢于宣讲,聪明人一看就能明白。而王老师用他对于我们这些学生的真诚信任和对于他自己思想的坦诚分析打动了我们。
他的图片展有3部分:一部分是他去俄罗斯旅游中拍的人物,一部风是“好运北京”艺术体操比赛上选手的优美身姿,还有一部分是《牡丹亭》的剧照,我拍的是寝室的照照在看俄罗斯那部分的图片。
如你们所见,有一个穿着3点式泳衣的坐在沙滩的女子;有相拥这歇息的情侣;还有日落余晖下相视着的恋人。美吗?是的,美。王老师会大声告诉你他觉得美。他会告诉你那金黄色的健康的皮肤,那优雅的体态,那自然的光线,这是他欣赏的美。没有什么可以羞涩或者遮遮掩掩,但也绝对不亵渎。他会告诉你人类的体态是天然的美,值得被欣赏,也值得被尊重,他会告诉我们这些22岁的大学生,我们可以正视美,并且相信我们会正视。
他说他不怕非议,因为这是最后一课;他要把他对于美的热情完全展示给我们看,因为这是最后一课。而后,他坦率地告诉我们他的小小投资——9年前买下的基金,现在有了一个不错的回报,他将用这个回报,离开学校,享受生活。
是的,我对于这样的最后一课,也难免惋惜,而且,对于不想考研的我,这也许也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正式的课堂了。然而很高兴这堂课我所学到的是关于美,我得到的那些感受那些收获,那些对于生活的态度。并且,对于王老师来说,他即将开始没有死板的教学束缚的生活,我羡慕他那样的潇洒,并且祝福他。
而且我觉得至少在为人处事上,这种潇洒也并非不可效仿。
我就快要走入社会,太多人和我说这社会种种,就像我当初进大学前一样。我想真正的社会,只能自己体验,不能用他人的言语来描绘。也许我会经历比大学失去聆听更大的失去,也许我会更加麻木或是敏感,不过大学的最后一课,哪怕今后有时只是一瞬间被想起,那种起心里对于美的认识和追求,就该变成我人生的一种信仰。
我从小都不爱和老师说话,很多老师都不会注意到我这个除了课堂就一直沉默的孩子,不过我记得你们每一个人,你们的许多话真的像你们当初预言的那样,到现在还在我心里回荡。对于王老师,我想您可能连我姓什么都不一定知道,这篇文章您也不一定会看到。只希望至少,能给看过的人一定启示。最重要的是,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一笔。
前一篇:平安夜,说你想说的
后一篇:奥运会VS找工作,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