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八卦第一次心动柯以敏刘晓庆杨二车娜姆80后 |
上了大学以后因为学校没有电视(我对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寝室不安装电视实在不满),所以我对新闻和各大节目关注都淡了,那些铺天盖地的选秀节目,除了李宇春那届超女看了几场,其他都没看。
----------------------------------------关于3个女评委-------------------
重庆台的《第一次心动》被停播了是昨天的一大新闻。我只看了个标题,也就对其内容猜到了七八分,心里觉得停得好,这种无聊无趣无意义的低级趣味的选秀节目早就可以管管了。进而又看到报道的内容,说杨二、柯以敏、刘晓庆3个评委被“驱逐”。这倒的确弄得我有点好奇她们3人究竟在节目里面说了怎样的“过激”语言。
在网上查找了一下相关视屏,原来是一个叫“代闯”的选手发神经,跪地求来柯以敏手上的戒指,又送给杨二,还信誓旦旦说这是自己的“性格”。看那个视屏真实让我“大开眼界”:直播节目里面居然上演这种荒唐事。性格率真的柯以敏给当场气哭。
想说说这3个女人。人家说3个女人一台戏,这3个女人还都是不简单的人。
刘晓庆,是能出现在我们小学时看的爱国主义教育片里面的人物。经历风波种种,半老徐娘了还能演《武则天》这样的大戏,开自己的影视公司。
杨二车娜姆,其实在她最近突然出名之前,我就看过她的书。当时她的书还是相对“朴实”的,记录一个少数民族姑娘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经历以及一些有意思的游记。
柯以敏,我还在小学的时候就听过她的歌《邻居的耳朵》,还很喜欢他和王力宏合唱的《佐罗的面具》的主题歌,那个时候还说她起初的经历和李玟差不多,却因为风格和形象等问题,和李玟形成了天差地别的后路。
这几个人其实都可以说是有些“阅历”的。为什么现在她们在相当多的人眼中就是3个让人作呕的“老妖婆”,甚至网上有言论说他们遭人厌的程度可以和“芙蓉姐姐”一决高下?
我想有很多她们自身的原因。一来也许她们都曾经美丽过,被鲜花包围过,不过娱乐圈演艺圈是个吃青春饭的地方,以老扮嫩是不会受欢迎的。二是她们都“不务正业”。做评委本不是她们的本行,却要每每放出“抢镜头”的话来,即便你柯以敏说那些话就是出于性格率真,在中国这样含蓄为本的社会里相比也是没有市场的。三是节目本身就品味低下,柯以敏去评评超级女生唱歌还有点发言权,杨二这样的来当评委这不明白着被利用了来炒作么?也难怪代闯直接说杨二傻,连选手都能在直播节目里面只说,难道观众不明白么?这第四就是其实有些观众他们还真就是不明白。很多的观众品味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为什么节目越办越低级,就是因为节目的策划觉得那些低级的内容才能吸引眼球,偏偏还真有那么多人被吸引……
---------------------------------------关于80后------------------------
自从我初中的时候出现了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80后”这个概念也就逐渐形成了。身为一个体验了这整个过程的准“80后”,我看到了一开始“80后”这个名词代表了一种对于青年文艺思潮的解放,后来变成了一系列青春文学的代名词。而这类的青春文学,大多掺杂忧郁、迷茫、自私的情绪,还充斥着暴力和性的内容,偏偏这些骇人听闻的文字,得到了广大“80后”的深刻共鸣感,并进而影响了所谓的“90后”。然后,如今,“80后”这个词更是登上舞台,走到了时代的最前沿,在各种可以张扬个性的场合里肆意开花结果。
但是80后的我们都在这股潮流中稍作停留,睁大眼睛看看自己究竟在做什么过吗?
所谓的个性,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父辈生长于一个可能因为说错话就要丢掉命的年代,而我们强烈地渴望言论的自由、表达的自由。渴望得到存在感。
而同时我们又大多是独身子女,自私、缺乏责任感。事实上我们认为不应该有责任这个词存在,但又没有意识到责任是秩序的前提。
我们大多早熟,对现实有超现实的认识。我们不相信盲目冲动的理想,又可以被爱情完全冲昏头脑。
我们的精神世界大多十分空虚,不知道人生除了爱情和金钱之外的意义在何处,没有信仰,只有偶像。
我们中间一些聪明的人利用了其他80后的那些劣性迅速爬上了历史的舞台。我不喜欢郭敬明,就是觉得他是个利用大众的虚伪人物。虽然韩寒也在炒作,不过至少坦诚得多,而且他至少选择了车手,也就能好好做出个车手的样子。但我想恐怕连韩寒也不能料到膜拜他的个性化而开始自我炒作的那些80后们,使出的手段可以越来越歇斯底里,简直把无耻涂在脸上当光荣。
像极了美国“垮掉的一代”。然而媒体要不就是冠冕堂皇假话连篇迎合政治,要不就是低级趣味色情暴力吸引眼球。
可悲的舆论啊,真正坚实的声音在哪里?
前一篇:杀回上海滩了!
后一篇:一些录音专业的英文术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