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工作坊工作经验总结

(2008-10-13 22:36:59)
标签:

杂谈

(第一次写工作总结~~~呵呵~~~粘上来小纪念一下~~~不知道路明会不会读的很纠结~~~~)

 

工作坊工作经验总结

 

     2008年十月4日至10日,来自德国的艺术家Insa Winkler和来自丹麦的艺术家 Oleg Koefoed在中央美术学院谭平第十工作室实施了为期六天的工作坊项目。此次工作坊围绕可持续性 艺术干预以及行动哲学,两位艺术家与工作室的学生们展开了生动灵活的跨文化交流及探讨。在这六天的工作坊中,我所做的工作是进行翻译以及有效沟通,作为一个促成者的角色,协助此次工作坊的顺利进行。这次工作对我来说是次很好的锻炼,让我从中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

 

     工作坊的形式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授课模式,参与者能够在参与过程中进行互相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这个方案如何推动。此次参加工作坊的学生共有14名,均为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大家对此次的工作坊项目表现出了很大的参与性。活动第一天,艺术家们介绍了他们关于此次工作坊的构思以及想法,同时倾听和了解了学生们对于他们工作、感情、以及未来的看法。艺术家Insa Winkler就自己的专业背景向学生们介绍了一般概念上的生态的和环境的城市规划,艺术家Oleg Koefoed则从行动哲学的观点重新构造了衣食住行的概念。我所要做的就是将艺术家的想法清晰明了地传达给学生们。通畅双方的沟通。下午艺术家们和学生们第一次实施了花的可持续性项目。花的可持续性的是由所有工作坊成员参加的一个行为表演,它像一座桥梁一样联系到了城市、文化、语言以及气候变化引发的问题。这种类似游戏的方式带动参与了学生们的参与感,用轻松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到艺术家对于工作坊项目的构思以及活动的主题。从而为接下来几天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天的工作坊中,艺术家和学生们围绕着现实生活中的可持续性展开了讨论。就如何才能使艺术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如何用哲学化地重新构造可持续性的观点,两位艺术家向学生们展示了他们之前的一些特定场景艺术以及一些可持续性项目的例子,分享了他们的实践和经验。学生们对于他们实践的艺术项目提出了自己的思索并积极与艺术家交流,在这此基础上下午再次实施了花的可持续性项目。相比较第一天的工作,这一天的工作更加推进此次工作坊的主题。

 

     第三天两位艺术家与工作坊的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按照前一天晚上讨论的路线,工作坊所有成员去了北京的前门、大栅栏、北海、后海以及鼓楼等地。大家在实践中讨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以及结合环境可持续性的所做的一些思考。在第四天和第五天的工作中,讨论以及综述了到目前为止大家所看到的以及所体验到的一些感受,以及探讨了两位艺术家带来的这些概念发生了什么,它们又是如何与中国早已存在的传统背景发生联系的。在这样开放的讨论中,针对一项或是多项话题,大家畅所欲言,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发表意见想法,相互交流,相互凝聚共识。在分组讨论环节,小组的讨论过程大家彼此分享,互换意见。这种透过凝聚意识的过程,拉近了彼此的联系,推进了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通过不断的总结,汇集之前学生们所做的工作,大家开始着手于十号公共开放日所要进行的介绍展示工作。通过讨论以及不断的调整,大家最终确定了展览的布展方式。同时,设想了展览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充足的展前准备为工作坊最终的成果汇报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工作坊的工作的推进条理十分清晰。灵位艺术家针对此次工作坊制订了科学合理的时间表,并且在操作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对于随时遇到的有利于工作坊推进的想法或是提议,他们会做出合适的调整,并且积极寻找跟多的沟通和协调的机会,与学生们共同思考出一个最适合的方向或方式,延续伸展到之后的活动上。

 

     参加此次工作坊让我曾找了很多实践的经验。同时让我对工作坊这种组织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工作坊的角色以及进行形式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这种通过微观事件,结合图形文字等多种方式的探讨形式让大家从一个更亲密的视角认识事物,从贴近生活层面上来思考气候变化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工作坊的形式让探讨的话题更有针对性,探讨的方式更有灵活性。这些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将会使我受益匪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