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瑞士》读后感 (鼠妈篇)
有一天,鼠仔跟我说,帮我买一本书吧!我问是什么书,她告诉我说是《到瑞士》。
我很意外,为什么是它?
这是鼠仔班主任李老师推荐的课外书。
买回来以后,鼠仔先看,然后是我看。我要说,这真的是一本非常棒的课外书。
书中不仅详尽地介绍了瑞士的各种特色风光和物产,给了旅行者很多很好的建议和指引,更重要的是,它带领我们走进瑞士人的生活中,披露了他们生活中许多动人的细节。
读着它,你不仅有一种要到瑞士的冲动,更多的是由然而生对瑞士人的敬佩和感动。
作为一个国土四分之三是山地的国家,瑞士建立了世界上最发达的铁路系统。在这里铁路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交通工具,拥有一种崭新的内涵。各式各样的铁路代表了专业,个性,艺术,享乐,和自豪的生活。凭借着世界上最完善,精确,高效,舒适,密集的交通系统,城乡之间因此无阻隔,无差别。在哪里居住生活,只是生活方式的选择,而不是生活状态的被动的无奈。不怨天尤人,不坐于待毙,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把天堑变通途,使不利变有利,仅此一点,就让你对瑞士人产生敬意。
更让人嘘唏感叹的是对他们对天然原生态的极致坚持和维护。
他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国土内的一草一木。哪怕只是一片长在山上的野生水仙花,也能受到政府的保护,无论来访的人们多么络绎不绝,没有人采摘它们,更没有人践踏。
瑞士的湖畔,总是停留有无数的天鹅。野鸭,鸽子,麻雀,水鸟;人来人往的码头,总是可以看到肆无忌惮地驻窝的鸟类; 到了冬天无论多大风雪,也永远有当地居民拿着面包去给它们喂食。
瑞士的牧场,奶牛都是天真到憨的样子,见到有人走近,会争先恐后地过来围观。牛在路上出恭,牧人立即拿了铁锹来清理,过路的司机也会下来帮忙冲洗路面。他们的奶牛坚持只吃无污染的青草和干草,在这里,“风景好,空气好,草好,牛的心情好,牛奶就好,奶酪就好”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家都恪守着这样朴素到底的行为准则。
一片适合种植葡萄的山地,几百年来瑞士人执著着那一片田园的梦想,不管外面的工业化进程如何的诱惑,不管房地产升值的潜力如何的诱惑,瑞士人用自己的选择和坚持,在那一方土地上种出了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他们坚持最生态的方式生产,不管是饲养奶牛,生产奶酪,种植葡萄,酿造美酒,烹煮佳肴,都是不折不扣的纯生态环保。这不仅让他们获得了高品质的产品品牌,也给他们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家园和美好生活。
在这里,生活成为艺术,劳作成为乐趣。
酒庄的人对葡萄园和葡萄酒怀有激情和诗意,酿酒不仅仅是讲求质量和产量,而是艺术生活和内心的满足。
牧人对奶牛对草原怀有深情和尊敬,他们的奶酪个性和品质至今不受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巧克力不是简单的食品,而是精致和快乐,也是艺术和享乐。
在这里,即使是面包,也充满了个性和创意,小小的国家有两三百种面包和风味。
在这里,有这样一种做厨师的人,他们对于美食的信仰是“美食意味着星期天的家,意味着家人团聚,做厨师则让我每天生活在这个气氛中。”
在这里,有这样一种酒店哲学:“品质不代表奢华。”他宁愿只做三星级酒店,希望客人更多时间花在户外,享受他们精心打造的花园和森林。
在这里,有这样一种生活态度:瑞士人极其重视家庭,和大自然有一种如同血缘的关系。节假日都有围绕孩子心智成长安排的内容,每个周末,每天晚上睡觉前都是雷打不动的亲子时光。
在这里,处处都可以是梦想中的桃花源。在乡村,可以凭着种菜致富,頣养天伦; 在镇上,可以做自己喜欢别人也喜爱的果酱,每周轮流去不同的城镇售卖,把赶集当成游戏; 在森林,可以做一对幸福的养蜂人,在打理蜂场的同时,兼办了一个蜜蜂博物馆。
自爱者天助,读完这本书,读懂那一方水土,那一片风光,那一方人,你会明白,美景出自爱护它的人,幸福来自懂得生活。
正如作者后记中所说的:“打开瑞士这本书,就似乎被领着做入静的功课,瑞士人对待生活有一种充满智慧的诚恳,一种赤子之心,这带给他们远离浮华,质朴而享乐的人生,也启发旁观者静下心来,体会本性的真实需求,回归安宁和平和。在这个意义上,瑞士对于我可以说是一本心灵深潜的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