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层楼房的消防自救(下)

(2009-03-05 11:01:02)
标签:

消防

自救

杂谈

分类: 我的杂谈

               高层楼房的消防自救(下)

 

(注:因为新浪博客对文本数量的限制,无法同时发到一篇上,只好分上下篇了) 

(二)在家里

 

家里会着火原因虽然比办公室复杂,但也无外乎两个:厨房和家用电器

 

1 .厨房

 

1)如果你在炒菜的时候,锅中起火(这在中式菜肴的烹饪里非常常见,并且成为某些大厨的烹饪方式)怎么办?

一定要迅速的,非常迅速的,拿起锅盖从你身前的方向,延着锅延平着盖过去,并且关火

 

迅速的程度----就是在这团火点燃你漂亮的欧式或者中式油烟机之前。。。如果你的油烟机被点燃,请迅速离开火场,并报警,由于那里面藏污纳垢充满了油,这样的火势已经不是你能够控制的了。

 

2)如果你的衣物或身体上由于飞溅的油花而被火点燃,你应当:

 

迅速的脱下着火的衣物,并且告诫你的所有家人,不要用水,不要用水扑灭你衣服和身体上的火火势沿着水油混合物可以在人身上蔓延,原本可能只会烧伤手上的皮肤,但是由于用水则可能使范围扩大化

 

如果你的衣服脱掉,但是没用,身上的真皮开始燃烧了,(哪怕这火不是油花引发的),请告诫自己和你的家人,不要用水,不要用水扑灭你身上的火,因为,你真皮里的每一粒脂肪分子都是一粒油,临头泼下的水分子会让你的肌肉和真皮爆裂。

 

也请不要用手,曾经有一个年轻的丈夫,情急之下,用手去拍打他妻子身上的火焰,他每拍打一次,都伴随着妻子的一声惨叫,他每一次抬起的手上,都连带着从妻子身上粘下的血和肉。

 

这时候除非你有干粉灭火器,或者一大堆黄沙----这两种家里最不可能有的东西,除此之外,最靠谱的办法,就是用一床厚重的棉花被----棉花被的意思是---- 妈妈或者姥姥用棉花做的被子,而不是超市里的卖的九孔或者七孔被,将你整个人盖住----采用隔绝空气的办法灭火----由于那些九孔被不够厚重,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此外,不要幻想使用大米、盐这些看上去与黄沙相似的东西,他们都会在你的伤口里爆炸

 

此外如果你的烧伤伤口与这些被子粘在了一起----请告诉那些在你昏迷不醒送你去医院的家人----一定要将你和那团不可分割的被子一起送去医院,由医生来进行分割。否则,你身体上每一个和被子粘合的部位,都将成为巨大的伤口。

 

3)如果你闻到了家里煤气的泄漏的味道,你应当?

 

首先,首先要打开窗户----打开窗户不是为了让煤气散出,而是让煤气中的你,不会因为缺氧而晕倒;其次你要掉煤气总阀;其三你要拿起手机到楼下去打电话报警

 

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干燥的冬季,请步伐平稳的、慢慢的、移动出你的家,否则你毛衣上携带的静电会成为爆炸的起火点。

 

煤气是有味道的,而天然气是没有味道的,因此味道是多么不可靠,因此必须安装气体泄漏报警器,他

们大声的蜂鸣,必须足够将你和你的家人叫醒。无论是在夜间或是你下班刚刚回到家,如果你听见蜂鸣器响,请千万摒弃你那个常做的开灯动作----不要开灯!!!----它会让你在爆炸中送命!

 

2 .电器

 

1)完全关掉你家的电视机和电脑

 

家里的所有电器,除了电冰箱这样被设计成彻夜工作的电器以外,都不能够并且不应当在你睡觉的时候彻夜工作---- 其中尤以充电器和电视机为甚。

 

2)一个插线板上的电器不要超过三个

 

如果你发现你家里某个接线板上有发黄、发黑的痕迹,或者如果你拔插某样电器时火花四溅,这说明小规模的短路已经发生过---- 请马上更换接线板。

  

3)不要把手机的充电器留在插座上过夜,不要在任何你睡觉的时候充任何电。

 

(三)关于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的使用:

(一)提,拿着把手将灭火器提起;(二)拔,拔去保险;(三)瞄,在离起火点一点 五米以上(如是电器起火,应更远)的侧后方瞄准起火点;(四)按,按住喷射装置,对准起火点喷射,且水平横向移动,将干粉包围覆盖起火点,保险起见持续时间长些,灭火器使用一次后, 30分钟内压强全部消失,下次需从新增压装粉。

 

灭火器使用注意事项:

铝罐干粉灭火器使用年限为三十年,每三年需换粉一次(用过后需立即换粉);

铁罐使用年限为五年,每一年需换粉一次。尤其注意的是,使用铁罐时,不能托底部,应托侧面,因为在受潮时,铁罐容易生锈且干粉容易结块,一旦结块,干粉无法从喷出口喷出,巨大的压强会转而从底部焊接处(特别是生锈处)释放,手托底部必然导致手指被炸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