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今日: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采访“葫芦娃”

标签:
厄萨澜沧拉祜族宋体牡帕密帕 |
分类: 走进56个民族家庭 |
2011年10月22日,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当地的拉祜族姑娘小伙在表演民族歌舞。他们是普通的拉祜族农家子弟,没受过任何专业训练,从小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无师自通。他们不仅擅长传统歌舞,而且创编的几十首歌曲,都在当地传唱成为了新民歌。
去年10月20日下午,我们被堵在从沧源佤族自治县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半路上。此地的山体结构颇为松散,新修的公路,路面不错,但常遇到塌方。在被堵的2个小时里,女儿不心急不躁,把泥猴一样的房车擦得露出了本色。
结构松散极易滑坡的关键路段,会用这样的钢筋水泥格子护坡。但这样高成本的措施,毕竟不能覆盖全路段。因此,塌方、滑坡以及由此引起的堵路是经常的
半拉山体都滑坡了。好不容易清理出一条便道,偶尔还有碎石落下。赶紧通过。有些提心吊胆。
山体滑坡、塌方,把新修不久的公路也塌断了。恰逢大雾,能见度极差。
见到10年前采访过的拉祜族文化老人胡开贵老人。他看到十年前我采访的稿子,一起回忆当年的情景,感触颇多。他说这十年,澜沧的变化太大了,拉祜族人的生活变化真是天地之别。但我注意到,胡老说的拉祜族最大的变化,是山寨的村民大都骑上了摩托车,交通不再“基本靠走”。而当年是全国贫困县的澜沧,虽然人均收入比当年有所提高,但随着国家贫困线标准的提高,现在依然还未脱贫。
左一为十年前陪同我采访的谭春老弟。当年的宣传干事,现在是新闻科长。
澜沧县新建的开放式公园。雕塑全都是民族文化内容的。除了拉祜族,还有澜沧当地生活的其他几个民族。如
佤、哈尼、彝、傣、布朗、回等,汉族在这里才是“少数”,仅占25%。
拉祜族最重要的图腾就是葫芦,创世纪传说中,拉祜族是从葫芦里诞生的。在澜沧拉祜族中流传的长篇诗体创世神话《牡帕密帕》("牡帕密帕"是拉祜语译音,意为"开天辟地")中,相传很久以前,宇宙没有任何东西,是"厄萨"创造了地球,创造了宇宙间的自然环境,但没有人类,厄萨觉得寂寞,于是种下葫芦。葫芦成熟后,麂子踩断了葫芦藤,把葫芦踢到河里,是螃蟹、鲤鱼、乌龟接力驼着葫芦运送到安全之处,小米雀和老鼠共同啄开葫芦,走出来一男一女,男的叫"扎笛",女的叫"娜笛",扎笛是葫芦的儿子,娜笛是葫芦的女儿。
麂子踩断了葫芦藤,把葫芦踢到河了。因此,拉祜族视麂子为仇敌,见一头杀一头。
鲤鱼见螃蟹筋疲力尽,急忙接过葫芦
乌龟接过最后一棒,将葫芦驼到岸上
小米雀听到葫芦里有响动,急忙上前用力啄。无奈身小力微,葫芦纹丝未到。
最后还是小老鼠咬开了葫芦,拉祜族的一对祖先从此诞生
最后,厄萨寻来灵药,使扎笛、娜笛热恋起来,重新相伴在一起,兄妹终于结为夫妻。经过十月怀胎,娜笛生下了十三对孩子。扎笛夫妇养不了,厄萨又叫来狗、猪、牛、虎等十二种动物帮助娜笛喂养孩子。孩子长大后,便以12种动物命名。
自扎笛、娜笛开始,人类便繁衍起来了。
葫芦是拉祜族的吉样物和生活伴侣。拉祜族用葫芦装水酒,装火药、储藏谷种,做芦笙。葫芦有许多优点,装水清凉,装酒不变味;装谷种装火药不易受潮。拉祜人出门总离不开葫芦,尤其是男人,身上至少要带三个葫芦,一个装水或酒、一个装火药、一个就是葫芦笙。
这不是演出,而是村村寨寨都能随处看到的风景。歌舞,这是拉祜族生活的一部分
拉祜族种茶的历史悠久。这里是普洱茶的发祥地,景迈山是普洱茶四大名山之一
拉祜姑娘采茶忙
10年前拍的拉祜族聚居的景迈大寨。、
传统的生活,在我们看来可能有些清贫。但乐在其中的村民看我们这些远来的游客是不是些“城市病人”呢
景迈大寨家家户户以茶为业。景迈古树茶享誉中外茶界。
与大多数茶产地不一样的是,景迈山的茶,大多是采自于这些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茶树。据说景迈山的古茶树多达几千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