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80天,我和女儿只是拣拾了一些民族文化的精美的碎片

(2011-12-25 22:15:40)
标签:

施晓亮

56民族文化

西江千户苗寨

赫哲族

施哲莹

杂谈

180天,我和女儿只是拣拾了一些民族文化的精美的碎片

12月25日上午10点,山东博物馆新馆,“走进56民族家庭”十年回访图片汇报展开幕仪式上,我即席发言。看领导都正二八经地拿个稿子念,我觉得两手空空上台显得太那个,就随手拿了几张纸装模作样的站在话筒前,不过看了第一眼之后就忘了再看,下面所说的全是我即席的说的。(根据录音整理)

本展自即日起至2012年1月3日,山东博物馆新馆三楼一号厅。而网上影展已经上线,与大家分享:http://www.dzwww.com/2011/dqmjzgh/wsyz/

 

十年前,在中国记者协会的支持下,我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对56个民族家庭的首轮采访,最初的行程我带女儿跑了一段,觉得这样的阅历对女儿的成长非常有益,就想带她走全程,这是一个父亲能给女儿的最好的礼物,可是这事没保好密,让我父母知道了,他们赶紧把孩子提前送进学校,于是我这个想法就成为一个未了的梦想;十年后,我作为这次十年回访活动的领队,圆了这个梦,我与女儿不仅仅是父女,还是同事,同一个采访团队的队员,用180天完成了对原来采访过的56个民族家庭的回访,现在我们回来了。
十年是一个非常值得盘点、十分有意义的一个节点。
十年前,在黑龙江同江市与俄罗斯一江之隔的街津口赫哲民族乡,我的赫哲族大哥吴宝臣正在以一已之力艰难地传承着祖辈相传的中国少数民族四大史诗之一:赫哲族《伊玛堪》,当时他面临的不仅仅是缺少经费,最大的困难是很难找到一个愿意学习这些老古董的年轻人,十年后,我们再次造访赫哲族,吴宝臣已经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一个月前的今天,也就是11月25日,我在车载收音机中听到,“赫哲族伊玛堪”被联合国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宝臣一跃而成为世界级的非遗传承人。而他绝不是惟一的幸运儿,在一路上,我高兴地看到原来采访过的大部分民间文化传承人都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不再是一个人的战斗。
九年前,我来到贵州黔东南苗族自治州西江千户苗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苗族村寨的寨老忧心重重地告诉我,那些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全木结构的苗族吊脚楼因为存在安全隐患、消防隐患,或许在新农村改造的过程中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今年再来此,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消除了隐患的苗寨传统味道比九年前还浓,而且依托原汁原味的苗族建筑、服饰、民俗成为中国最炙手可热的旅游目的地,今年的旅游人数超过了130万人,村民从自己民族文化中得到了真金白银的实惠,生活大为改观。西江千户苗寨绝不是少数的幸运村寨,我一路看到太多少数民族村寨在党和政府的保护下,越来越焕发出民族文化的光彩。
八年前,在刘三姐故乡广西宜州市,民歌大王韦善光正为他组建的民间彩调艺术团只剩下一个人、难以为继而发愁,而现在年过七旬的韦善光和他的团队,被张艺谋请到桂林,作为《印象刘三姐》的主要力量教授数百名群众演员刘三姐山歌。当年只在民间流传的刘三姐山歌以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民族民间艺术,都被列为国家非遗加以保护、传承,而且成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的世界级的文化品牌。
当年我在三都水族自治采访,水族的文字专家王品魅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百年之后无人再传承这些比甲骨文还古老的神秘水书;而水族老人向我展示水族马尾绣时也坦言这种世界上最复杂的绣艺很快要失传了,而现在,我看到三都成立了水书保护研究所,而水族马尾绣的国家级传承人韦桃花开办了马尾绣公司,将这种民族文化的瑰宝推向了世界。而我更看到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产品在全社会重视文化的大环境下身份倍增,各族朋友们从中得到了真金白银的实惠。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了。十年前的采访中,我见到的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多的是民间草根的力量;而十年之后,党把文化建设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象中国一样拥有如此多的民族种类、如此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文化。所谓中华文明、中国文化,就是56个民族多样性的文化的总和。
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民族文化。我们为我们的祖先给留下如此众多、宝贵的财富而欣喜,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大国而骄傲。在经济发展的洪流中,对于保护、挖掘、传承民族文化,媒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有着义不容辞的义务。感谢山东省委宣传部网络文化办公室,感谢主办单位大众网、中国民族报,感谢全国近百家主流新闻媒体的共同主办参与,给我们这次活动提供了一个传播的平台,让更多的人通过我们这次匆忙而认真的采风,通过我们一路发回的照片、文字、音频及视频,来关注、关心中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一路行色匆匆。如果说这次略显苍促的文化苦旅是一本厚厚的民族文化大书,我们至多只是浏览、翻阅,在快速翻阅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些精美的插图和一些抢眼的标题及关键词;如果说这是一个藏量巨量的宝库,我们也只是拣拾了一些碎片。今天展示在大家面前的,就是这些漂亮的碎片,大多数朋友对些碎片都没有见过,至少是没见过这么多,如果因为我们这次活动,您能开始对民族文化感兴趣,进而关注、关心,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们这次活动就有了现实的意义。
好,不多罗索,感谢大家百忙中来参观。好东西愿意与大家分享。


180天,我和女儿只是拣拾了一些民族文化的精美的碎片

180天,我和女儿只是拣拾了一些民族文化的精美的碎片

180天,我和女儿只是拣拾了一些民族文化的精美的碎片


照片选自大众网相关报道中的附图http://www.dzwww.com/2011/dqmjzgh/zxbd/201112/t20111225_6836034.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