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56个民族腾冲施晓亮 |
分类: 走进56个民族家庭 |
和顺侨乡保留完好的洞经音乐
也许这里离内地实在是太遥远,在很多旅行者的观念里没有“腾冲”这个地名。腾冲的确太远,连大旅行家徐霞客都称它是“极地第一城”。但我在漫长的旅途中偶然撞进这个风光奇丽充满文化气息的滇南小城时,我几乎盟生了在此久居的念头。
好个腾越州,十山九无头
大滚锅,出口温度达百度.据说,曾有一头牛掉进去,捞出来时,已经只剩一副骨架
老彭、建舫在漂浮的草垫上,踩着边缘向后倒着走,踩踏之处,水漫金山
“腾越”是腾冲西汉、元、明、清几个朝代的主要称谓,盖因腾冲府治所名“越赕”,各取一字而名。远在2400多年前,已有长江中游的商人到腾冲进行商易。商旅辟出了中国与缅甸、印度之间的通道,形成了一条北起四川成都,南下云南大理、保山,经腾冲出缅甸,达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和阿富汗等国的陆上贸易通道--“蜀身毒道”,即人们常说的西南丝绸古道。此道先于西北丝绸之路200年。西南古道的向西延伸使腾冲开发较早,元明时期便成了珠宝玉石的加工集散地,清代及民国期间,腾冲边贸发展到极盛--据缅甸英国商务官1826年统计,当年进出口额就达100万英镑,而鸦片战争时期的1837年从当时唯一正式开放的通商口岸广州入境的英国货值才90万英磅,其中鸦片还占了大半。两相对比,腾越当时的富足可见一斑,富到什么程度呢,用翡翠做牌坊玉石造桥,因此腾冲又有了“翡翠牌坊玉石桥”的美称。商道也是文化通道,19世纪和20世纪初,当缅甸和印度沦为英殖民地时,腾冲却成为近代中西方文化的交汇点,经济的繁荣,使兴文办教之风日盛。于是,在时空交替整合的搓揉激荡中,腾越文化产生了,它是中原文化、南诏文化、东南亚文化、南疆少数民族文化和抗战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结合体。
腾冲,到处是卖玉石的“老外”
文化生态村--和顺侨乡
位于腾冲县城以南4公里处的和顺乡,是一座完整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村,相传这是明代自中原来滇的庶边将士们代代繁衍生息的结果。寸、刘、李、尹、贾、张、训、杨八姓汉人,每姓都有宗祠,全村建筑格局基本上是每姓一巷,巷口建有闾门,入内曲折幽深,极其复杂,外人一时不得要领。和顺民居,极富特色,暖屋静院,户户书香。幢幢宅院,依山就势,布局紧凑,建造精良,墙基高筑,粉墙黛瓦,客堂花厅,装饰典雅。
和顺人不仅创造了优雅宁静的生活空间,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而且极其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明清时的私塾、义学到民国时期的两等学堂、女子师范、益群中学、以及馆藏多钟善本、珍本古籍达7万余册的和顺图书馆,无一不透出和顺文化的涵养。在饮食、民间工艺、民间文艺等乡土文化方面,和顺有着非常个性的特色。学术介对和顺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孕育这种文化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极为关注,1999年,正式挂牌成立了“和顺文化生态村课题组”和“云南民居建筑与人居环境课题组和顺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