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的摩梭喇玛
 
 
  
扎西不是里格村的摩梭,他母亲家在离里格半岛几十里的永宁乡。他算是里格村的上门女婿。
 
   
扎西目前已经和原来走婚的对象以及他们的两个孩子住在一起,与我们传统的婚姻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没有结婚证。扎西到过很多地方,大城市的生活对他来讲一点陌生感也没有,但他最终还是回到了里格,这里有他的根。扎西没有文化,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但他对摩梭文化的认识堪称深刻。与我一同对他采访的美国电影编剧田女士说,把扎西的话原封不动地搬到纸面上,就是一篇好文章。于是,下面的文字我都用了第一人称。
 
关于摩梭
   
听老人讲,解放初期民族划分时,工作组的同志来到我们这里,问我们的一些老人:“你们是什么民族啊?”老人们都说:“摩丝”,摩丝在我们的语言里是“不知道”的意思,人家就记成“摩梭”族了。至于把我们划分为纳西族的一个支系,这就更可笑了。历史上,我们一直被称为“纳”,现在我们仍然自称为“纳”,纳西的“西”是“.....的人”的意思,“纳西”的意思就是“属于‘纳’族的人”——纳西族应该是我们的分支才对。但是我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缺少历史依据,而纳西族人数众多,接触汉文化时间比我们长,会写历史。解放初期民族划分时,云南的摩梭人被纳西族吞并,而四川的十多万摩梭人全部划为藏族。
   
摩梭是母系社会。历史上的原因是当年忽必烈南征打南昭国,永宁周围的男人大都到大理国当兵了,男人少了,女人就当家,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
   
外界人最关心的就是摩梭人的走婚。也有人把这叫做阿夏婚姻,就是男不婚女不嫁,男女双方生活在各自母亲的家庭里,晚上男的到女方家走婚,天亮前回到自己母亲家,生下小孩属于女方家的成员,男人不抚养自己的后代。有人说,摩梭男人不负责任,其实不是,我们抚养姐妹的孩子,摩梭人说“娘亲舅大”,舅比自己的生父还亲。这样的婚姻最大的好处是同一血缘关系的人生活在一起比较好处,没有婆媳关系那么复杂。男女之间是纯感情交往,没有经济瓜葛。
   
外界传说摩梭人走婚就是想跟谁睡觉就跟谁睡觉,那有那么简单。其实我们摩梭人也和你们一样注重感情,三年眉目传情,三年信物交换,三年谈情说爱,然后才能发生关系,传统的走婚往往是比较稳定的,绝不像外界丑化的那么随便。
 
 
大城市的生活其实离我们很远
   
现在信息这么发达,特别是几乎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我们这里的年轻人看到大城市的生活,很羡慕。我走过很多大城市,那里的生活对于我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前几年,几位来泸沽湖游览的客人请我去广州玩,他们出钱。每天他们都用高级小车接着我去酒吧、夜总会,玩得很开心。后来我还去了成都。但在大城市呆一段时间后,我就会想念我的家乡,我觉得大城市的生活离我们山里人很远,只能去看看,对比一下,是不能在那里长期生活的。我没有文化,在那里就成了一个没有翅膀的鸟,没有什么意义。泸沽湖边有我的根,我在这里能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挖掘保护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再说我喜欢山里的悠闲,我们这里没有时间概念,不看表,只看太阳和月亮,这块地今天不愿锄了,明天干也可以,自由自在,不像城里人那么紧张。
   
对于你们城市人来说,也一样,泸沽湖的生活也不适合于你们。来玩几天可以,要让你们长期住在这里,受不了。除非是做研究,写书,能耐得住这儿的清苦。
 
摩梭人应该主动保护自己的文化
   
以前泸沽湖3000多年没开发,我们过着平淡的生活。旅游业兴起以后,这里变得热闹起来。落水村变得很商业化,我们这里稍微古朴一些,但也不原始,真正原始的摩梭是生活在山里,闭塞,于是就有很多人往山里跑。我最初充当他们的向导,是为了挣点钱。山里的人不懂普通话,我又在中间充当一个翻译,老人用摩梭人讲的,讲的很真实很完整,我才知道摩梭人原来有这么多的文化,于是学到很多东西。每一次陪客人进山,客人了解的东西都不一样,一次次地,自己就学到很多知识。
   
后来,有人找我做向导,走茶马古道,经过贡嘎雪山,骑马、步行十几天走到稻城、亚丁,第一次简直累死了,路上直后悔这个钱赚得太辛苦了。但回来一回想,其实路上这么好,一路上,我们见到很多叫不出名来的民族和部落,每个部落的风俗都不一样,沿途的风光很漂亮。走到山里,老人把平时自己舍不得吃的最好的东西给我们,不要城里人,就是我也感动得不得了。关键是一路上跟着学者们学到了这么多东西,自己也算是不交学费进修了一次。
   
我就想,为什么这些学者跑这么远的路来我们这里?最后我想明白了,他们是来了解我们这里的民族文化。于是我就想,我们摩梭人应该自己保护自己的文化。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文化。我生活在一个摩梭家庭,我的长辈供奉火神,信仰藏族传佛教,我自小也跟着这样,长大也这样,但不知为什么要这样。明白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很多事就知道怎么做了。
   
比如,几年前我就想改造我们的火塘。我想,火塘不就是取暖做饭的吗,摩梭火塘烟熏火燎,既浪费柴火,又不环保。可是我知道了火塘的来历,我就打消了这一想法。传说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母亲去逝后,女儿把她葬在离家很远的一棵大树下,每天做好饭后就会端一点跑到母亲墓前祭拜一下。有一天,母亲说话了:女儿,以后你不必这么辛苦跑来跑去的,你在火塘前做一个锅庄,做好饭后放上一点,我就很满意了。这个故事讲的是我们摩梭人祖先崇拜。知道了这个故事,就不会敬重我的火塘和锅庄,我不会撤消它们,也会让儿子女儿一直敬重它们。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怎么关注民族文化了,他们只知道怎么去迎合游客,多赚点钱。其实,游客来就是看我们的摩梭文化的,可是现在能看到的摩梭文化越来越少了,当大家都失望了之后,泸沽湖旅游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了。我没有文化,自己都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我也知道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了,但我想为摩梭文化做点什么事。我现在正在筹备自己的马帮,走茶马古道,这样就不用每次再劳神费力借马匹和劳力了;再就是我想筹资盖一所摩梭庙宇,把摩梭人的达巴请去,恢复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摩梭人信奉达巴,但现在的达巴太少了,又加上达巴无文字全靠口授,传内不传外,因此快要失传了。
 
摩梭人的文化急需要重视和保护
 
 
摩梭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摩梭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比如走婚,过不了多少年就会消失。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山里,到城市寻找工作,在那里哪外族的姑娘小伙恋爱。一个摩梭族的小伙子爱上一个汉族的姑娘,他不可能说:“我们走婚吧。”一个摩梭姑娘如果这样说,爱他的汉族小伙子肯定以为她作风不好。所以我说,过不了多少年,走婚也许就会消失。
   
再就是金钱的腐蚀作用,会破坏我们这里的纯朴和安静。金钱的诱惑像癌扩散一样,你看里格村表面平静,实际不完全是这样,旅游已经开始发展了,这一家比那一家多来了两个客人,那一家就会疾妒死。
   
我觉得里格村早晚会发展成现在落水村这样子。
   
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

一位美国职业摄影家对我拍摄的泸沽湖和摩梭人的照片极感兴趣。可惜大部分照片在一次硬盘损毁丢失了。
 
 
   
备注:六年前,在中国记者协会的支持下,我以一个记者的身份,自驾车走遍了56个民族。这次长达3年、行程相当于十次长征、遍及包括台湾的所有省市自治区的长旅,以及长旅中一个个难忘的故事,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六年之后,山东电视台决定在我当年“走进56个民族家庭”大型采访活动的基础上,进行重访,举全台之力开展“56民族迎奥运”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我任活动总策划和总领队。
   
在即将踏上重访56个民族长旅之际,6年前的一个个故事过电影似地在脑海闪现。时间如筛子,已经有一些记忆开始变得模糊。为保存记忆,同时也为了对即将展开自然行程进行一次预演,一贯懒散的我在朋友的劝说下开博。
   
所有文章,都是当年途中的笔记。少量地方作了必要的补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