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亚麻婚2024

(2024-06-06 10:01:03)
标签:

亚麻婚

2024

分类: 杨阳主义

今年是和妻子结婚的第十二个年头,时间已然不算短了,相当于六年小学加上六年中学,正好一轮。网上称“亚麻婚”,形容婚姻生活和亚麻一样,舒适的同时还不易产生褶皱。“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讲出了一个哲学道理:幸福就是平常,不幸来源于非凡。倘若每一天都变得充实,这一生也就不会差到哪去。如何保持生活的新鲜,一个办法就是时常回忆,写文章同样如此,回忆过去的日子,就像是重新经历一遍。

妻虽比我小一岁,但我认为她是新时代的独立女性,从不矫揉造作,也没“红眼病”,很多时候可以独当一面,能够想我未所想、做我所不及之事。我有时会为一些愚蠢的问题而杞人忧天,比如:担心年轻人天天刷短视频可怎么行或是有的孩子刚上学就厌学可怎么办……妻子便宽慰我,她说:不可能每个人都那么自律,都去考985,不然社会怎么分层,这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每个人的选择不同,开开心心就好,我何必操那个心。今年通过一些事情,愈发觉得妻子是一个精明的女人,这种精明不是那种人际中的算计,而是一种秀外慧中。有次去买家具,按照设计师的报单谈价,这里面层层加码,门道不少。我当时已经被完全唬住,“羊毛都快被薅秃了”还自我感觉良好。但妻子却能逐个识别、一一击破,硬是把那个专门负责谈价格的总监算得一愣一愣的。当他得知妻子是数学老师,更是自愧不如。做很多事我俩也是“分工明确”,妻子负责把控过程中的细节,我负责最后的“一锤定音”,这个一来二去的过程挺有意思,都能为这个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一年出差比较多,断断续续的,家里很多事都是妻子一人支撑,从早到晚、由大到小。早上给孩子做饭,晚上回家买菜、做饭、辅导孩子功课,周六周日带孩子去上各种课外班,寒假暑假亦是如此。她从没有大的奢求,只是希望忙碌一天,下班回来能够吃上一口现成的饭。我在家的时候,尽量承担除辅导作业之外的所有家务,每次出差走和回的第一件事,都是洗碗。我多干一点,她就能多休息一阵。妇女节那天她和我开玩笑说,不用买什么礼物,把孩子带出去,让她自己在家单独待一天就行。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妻子还是时不时念叨要是能再有一个女儿该多好,能一起逛街、买漂亮衣服,以后老了陪她聊天。我也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兄弟姐妹,啥事相互有个商量。今年妻子咬牙办了一张美容带按摩的那种卡,有时还舍不得用,非得拉上我一起去。照现在我这体格,以后八成是我颤颤巍巍坐在轮椅上,妻子推着我出门,车辙走过的地方,也留下了她的脚印……和,我的口水。

离家在外的时候,会和妻子彼此分享一些有意思的短视频,我发的可爱女孩和搞笑视频居多,她发的则大多是美食和恐怖片。这个时候现代人都不写信了,其实很多传统的生活方式要比现代摩登的东西更加真情实感。我看1947年6月15日邓颖超致周恩来的信中写道,“寄给你的物包内又加了万金油、牙签、小毛巾三物,以供你备用。我东你西,在两条不同的战线上工作,愿相见时,我们都各有所得与收获,能收互助之益。”整齐划一的电脑方块字和跃然纸上的那种横竖撇捺是无法相提并论的,生活的本质是无聊的,得自己寻找其中的乐趣。和妻子外出,有两次旁人问她衣服哪里买的、多少钱,一次问毛衫,一次问帽子,每件都是三十几块钱,此时我就站在一旁妻子说的时候很坦然,但当时我的内心是有一些波动的。后来我调侃说,你看我这块价值不菲的卡西欧电子表,都够买你两件毛衫了……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讲过一句话,“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选择什么样的哲学。”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总有一代人要为之付出。我们的生活方式不需要那么多物质的东西,情比金坚。启功先生在他的回忆录中念及妻子说道,“相依四十年,半贫半多病。虽然两个人,只有一条命”。他们这一代人称得上是真正的患难夫妻,一路搀扶着经历了四十年的风风雨雨,值得后生们好好体悟。

孩子每次写作业或弹琴的时候,窗外都会有人在踢球、跑跳,他就问我:“为什么自己不能和他们一样,有很长玩的时间?”妈妈就会和他解释,“现在贪玩,以后玩的时间就少了;现在刻苦学习,以后会有轻松的时候。孩子还是认同的,也能理解。我给他讲院士故事的时候,桥梁专家茅以升就说,“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在掌握了所读东西的记忆特征后,就惟有勤奋二字了。”但是从今年开始他不再练琴了,也不考级了,孩子是很决绝的,但我们还是放不下,家里的钢琴始终会摆放在那里,想起来就弹弹吧。老师说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开始有自己的思想、比较叛逆。的确如此,尤其是“反侦察”能力很强。儿童节那天参加青少年骑行比赛竟然得了第一,他平时也就在小区里骑骑车,从没系统训练过。随他吧,也许教育就是这样,有意栽花花不开。鲁迅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谈到:“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之前我们一起抓娃娃,每次去我都给孩子指挥,最近都让他自己抓,我找个地方歇着,结果反而抓上来的多。就是教育孩子要趁早,离开他们要趁早,“早教早放”。此外,和孩子一定是像朋友一样沟通,少一些说教、训斥、碎碎念。我有次坐公交,听到父亲和一个小学年级的孩子对话,一路都是父亲婆婆妈妈的输出怎么学习、怎么掌握答题技巧这些,听得我都烦了。还有一次吃饭,旁桌的妈妈对女儿一顿教导,饭吃完了还没结束。很多时候放手让孩子去做吧,家长能力有限,说的也不一定对,就好像让你参加小学期末考试,我们父母就能保证考年级第一吗?你能写对元宵节的“宵”字吗?你能分清哪些名词复数加“s”,哪些加“es”吗?

儿子今年就要升入五年级了,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出人头地、望子成龙,这些都是太大的话,我只希望他能够健康、善良、快乐、有修养。这几年我们也在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对“美”的认知,让他看启功先生的字帖、看唐宋时期的行书、看八大山人和石涛的画、看吴冠中先生的作品。意境肯定暂时是感受不到,但孩子还是能够慢慢感受到线条的美感和空间布局、色彩的协调。孩子去年生日的时候在北京待了两天,去了故宫、国博、科技馆三个地方。每去一个博物馆,我们都会买一些纪念币收藏。有一次去苏州博物馆,开始没有找到贩卖机,后来从忠王府大门出来的时候孩子机警的发现了,我们又和保安通融再进去买的,不然这次就错过了。孩子有的时候虽然调皮不听话,但还是觉得不虚此行,旅行让人成长。人也不能总在一个地方待着,换个环境再回来的感受会变好,但我们仨一致认为还是喜欢石家庄,熟悉、舒缓,也没那么拥挤。孩子热爱一切美食,说话的时候就能闻出面包的味道来,打电话听声音能判断吃的是什么。同时我也在引导孩子多读书,给他讲趣味故事、一块看名家散文,读比他这个年龄多高一个层级的书。不能一提到“胡适”,就想到“大盘鸡”;一说培根,就是“七分熟”。现代人脸上的“书卷气”越来越淡了,都是横肉、肥肉、腐肉。搞教育的、当医生的、小商小贩都是一脸“土豪像”,让人看着别扭,根本不存在“以相貌论英雄”“看人下菜碟”这一说了,因为都长一个样。读书的意义是将来他能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力,选择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孩子的世界永远是纯真的,有次他对着满床的毛绒玩具说:“今天有位新客人要来,你们要听话、积极表现。”去野外郊游,他都不忍心用水枪呲河里的小鱼。我跟儿子讲,这个社会中人的残暴一面你没有碰到过,永远都不希望你看到,我也不想讲这些。倘若我们遇到,绕着走、一定躲远一点,不要多说一句话,实在犯不着。善良的人往往都晚熟,并且他们是常常被那些劣人逼迫成熟。有时间的话我还是要再多陪孩子,和孩子一起去课外班,或是参加校外活动。看电影《猫鼠游戏》也很受启发,父亲对儿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作为父亲,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这几年管我叫“哥”的人越来越多了,原先没有察觉,后来愈发感觉他们都是发自肺腑的,毫无半点客套之意。也是这几年沧桑了,每天工作看似光鲜体面,实则不然。就像歌里唱的那样,“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一个更重要?”尤记得:多年前我拿着扩音器在考点宣传,被训斥驱逐;中午的时候没地方去,四把凳子对到一起躺平;在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住上一周,穿半湿不干的衣服这些。时间久了,但凡经常出差就会厌烦,陌生的地方连吃一顿像样的饭都不知去哪。和陌生人同住更是烦躁,打呼噜、放响屁、磨牙说梦话,送走一个“呼噜娃”,迎来一位“雷震子”。但同学们还是可爱的,今年在保定上课,一位老哥大清早特意给我买了两个驴肉火烧当早餐,一直在门口等着我,拿着饭的那一刻心里还是温暖的。课堂也是有趣的,上课的时候讲到家风家教,我说不要给后代子孙留太多钱,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钱是万恶之源,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举例说,如果现在给你一个亿,大概率你明天就不会来上课学习了。学生说:“老师您多虑了,我下午就不来了。”大多数人是现实的,也不是不对。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动荡年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我是个保守派,也许可以有一点改变。我特别佩服姜文导演的一个观点,就是“站着挣钱”。今年看了余华所有的长篇,从读者的视角看余华笔下的富贵无疑除了苦难还是苦难,但作者说《活着》里的福贵不是悲剧人物,他的一生是幸福的,最后还有一头老黄牛陪伴他。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命如此脆弱,却又无比坚强。

有一次我们仨在外面吃饭,只用了一套餐具,给孩子用碗喝汤,妻子的汤用玻璃杯盛,而我用小茶杯。喝完汤之后,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位快递员写的现代诗,他说“喝完了鱼汤,青瓷碗底文着两条鱼,就显现了出来。我往空碗里又倒进了一点矿泉水,才起身付钱离开。”过农历新年的前两天是全年最放松的两天,彻底的松弛。去年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我们仨躺在被窝里吃煎饼果子。老舍先生曾在小说中写道:“多一分经验便少一分幻想,以实际的愉快平衡实际的痛苦。”的确如此,人活着总要对得起这一天三顿饭,人是活在空间中的,而非时间。

家是温馨的地方,早睡的人亮着灯,晚归的人轻着脚,有家真好。今年的文章就写到这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花边婚2025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