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无论在中小学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中,
“赏识教育”大有铺天盖地之势,到处一片“你真棒!”“你真行!”。“赏识教育”是一种激励性评价,是为了促进孩子发展、为孩子扬起自信心的风帆,让其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超越自我,向前发展。用这种鼓励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固然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但不是一种完整的教育。糖吃多了也会腻,过多过滥、虚假、空洞、单一的表扬,不管孩子对与否,都一味给予表扬或默许,不敢给与一定的“惩戒”,这就失去了激励的功能。也就是说,我们在实施“赏识教育”的同时,不应忽视“惩戒”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以“惩戒教育”引导孩子健康发展。
一、惩戒不等于打骂
惩戒教育是教育者包括家长为了引导和促进孩子良好发展,在理性调控的情绪状态下,对孩子不符合要求或规范的行为施以符合其发展规律的惩罚或告戒。目的在于改正孩子的错误或引导孩子的行为,促进其良好发展,而不是伤害或阻碍孩子身心发展。因此,惩戒教育不同于违背孩子发展规律、有损孩子身心健康的打骂。
二、惩戒教育有其存在价值
教育实践表明,孩子道德发展不断走向成熟,但存在不成熟的方面,比如孩子经常需要“他律”来调控其行为。因此在孩子身心发展不成熟的时期,在孩子道德发展缺乏自律性的情况下,惩戒教育作为“他律”力量将有助于孩子分辨是非善恶,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
三、惩戒是为了让孩子对自已的行为过失负责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种健康完善的人格;人格的核心是自信,自信形成期在孩子10岁左右。自信心一旦形成,最怕别人认为自已是坏孩子、笨孩子、不让人喜欢的孩子。当前,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过分溺爱和纵容,就是扼杀孩子的自信心呀!特别是单亲家庭、隔代教育、“亲母后娘现象”,更是完美教育的缺失。有一个日本商人在中国投资,他的儿子在玩耍时不小心毁坏了邻居家的自行车,邻居不以为然,儿子却主动告诉了父亲。父亲责令儿子赔偿,邻居怜其可爱,奖励他一盒点心。这位父亲很惊讶,十分不满地对邻居说:“这不是害了我儿子吗?以后他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啊!”
四、惩戒需要尊重和信任,要充满爱心,富有技巧
习惯上,家长总认为,惩戒孩子就是让他们尝点苦头,看他们下次还敢不敢再犯错误。可事实效果非但不如我们想象,而且事与愿违,增加了孩子反感和对立情绪。所以,惩戒教育一定要抛弃“让孩子吃点苦头”的错误思想,顾及孩子的承受力、人格尊严、心理素质、性格特征。越要惩戒,越要尊重,越要有爱心。
在惩戒教育方法上,也是富有技巧的,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学生犯了错后,经常采用的是“善意的补偿式惩罚”:犯了小错给全班同学唱支歌;较严重的做一件好事补过;严重的就罚他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说明书。家长可以采取比如借鉴孩子伙伴间的游戏,采用和孩子约定“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或刮鼻子等类似的“惩罚”方式;在惩戒时给孩子以选择权:比如做错事情,可以让他选择一是站,二是跑步,三是唱一首歌等,选择时还可以把孩子的爱好加进去,甚至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惩戒方案,既让他知道自己错了,又不至于为难。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都是一种成长体验,都会让孩子终身难忘。要知道,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和打骂中长大的。国外家庭教育,特别重视体验教育,再富有的家庭,都会让孩子到大社会中去体验,去打工挣钱养活自己,以锻炼独立生存能力。日本大和民族可算得是一个优秀民族吧?这与他们的“军国式”教育是分不开的。当然,我这里绝不是肯定和效仿的意思,而是说明“惩戒教育”的必要意义。
提倡积极惩戒教育,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限制使用惩戒,在一般情况下尽量少用,甚至不用。如果您的孩子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大可不必用惩戒教育;如果是常犯错误的小捣蛋鬼,也不妨一试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