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人何时问鼎诺奖

(2009-10-08 13:07:31)
标签:

诺贝尔奖

高锟

杨振宁

牛顿

爱迪生

瓦特

陈益新

刘仰

鲁速原创

文化

分类: 鲁速杂文

               华人科学家高锟和2名美国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琨)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陆陆续续地浮出水面,每当这个时候,中国人的心情非常激动,看究竟有没有中国人得主。然而,我们等来的常常是失望。今年,些许让人欣慰的是华人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相比于往届的华人诺奖得主,高锟身上似乎“中国味”最浓。但他英籍华人的身份,又似乎让国人有点怅然若失。于是,一个老话题重被提及:中国人,离诺奖还有多远?

泱泱中华,山河锦绣;茫茫大地,人文荟萃。中国人自古聪明、勤奋、勇敢,近代以来,中国人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涌现了许多国际上一流的科学家、文学家,应该说,中国人得诺奖时机成熟了。那为什么我们与诺奖无缘呢?有人说,诺奖是欧美人玩的内部游戏,他们有他们的评判标准,我们中国人再怎么优秀,人家看不到眼里。有人说,诺奖评审委员会本身有偏见,看着我们强大了,故意不给中国人评奖。还有人说,诺奖覆盖面不完整,要不我国科学家袁隆平早就评上了。

上述情况确实存在,但都是外因,不是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我们应该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应该寻找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不能自暴自弃,不能好高鹜远,更不能有酸葡萄心理。科学界我不太了解,单就文学界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我们能够拿出手的作品究竟有几部,《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礼》、《秦腔》等屈指可数的几部作品还有些分量,但拿到世界上一比较,我们还是“稍逊风骚”。最近几年,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作家越来越浮躁,能够坐冷板凳安心创作的寥寥无几。许多作家越来越像演员,喜欢作秀,喜欢炒作,喜欢跟风,喜欢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看起来,中国的文学兴旺发达,然而,用筛子一筛,剩下的颗粒无几。中国所谓的传统作家,他们常常受条条框框限制,放不开手脚写作,因此,作品不能深刻反映人性,不能深刻揭露现实,不能写出生动活泼的语言,不能表达新颖离奇的故事,象这样的作品能上诺奖的台面吗?我敢断言,今后诺奖如有得主,一定不会是传统作家,很有可能是网络作家。网络作家摆脱了传统作家的锁链,轻装上阵,他们敢想敢写,挥洒自如,如能写些大块头的作品,定可问鼎诺奖。

中国人何时得诺奖?美籍华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说:“我觉得在20年内,中国本土一定会有诺贝尔奖级的科技成果出现。”他还说,“高锟获得诺贝尔奖的好消息,更增加了我对这句话的信心。”这个估计我觉得差不多,如果在20年之内,中国人还没有一个人得诺奖,那我们中国人的面子往哪儿搁?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川瑞康成等东方作家都摘过诺奖,我们的作家难道摘不来吗?要这个“人生果”,我以为一要有孙悟空的胆识,没有胆识,要创造伟大的科学成果是不可能的。牛顿发明“万有引力”,爱迪生发明电灯,瓦特发明蒸汽机,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都是敢想敢干的结果;二是要有虚怀若谷的胸襟,不要在国内得一个大奖,就沾沾自喜,而是要放眼四海。据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益新教授介绍,今年诺奖得主高锟“是一位乐于助人、热心桑梓的谦谦君子。” 如果他不是“谦谦君子”,而是“半瓶水”,那他不可能获奖;三是要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古人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搞科研就像爬高山,就要有一种忍劲,没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要攀上顶峰是不可能的。我国“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说,“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兴趣。”正是这种执着精神,才使他在科学领域取得非凡业绩;四是要淡薄名利,耐得住寂寞。名利往往使人变得浮躁,而浮躁是进行科学研究、文艺创作的大敌。居里夫人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但她却极端藐视名利,最厌烦那些无聊的应酬。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她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居里夫人对此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居里夫妇还把得到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五是全社会要尊重拔尖人才。中国虽然在文件上、报纸上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在实际上,一些官员老是压制人才,你越表现突出,他越压制厉害。“枪打出头鸟 ”,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就必然会受到别人的嫉妒、中伤、诬陷,所以真正的人才很难脱颖而出。此后,我们应该改变这种不良心理了。

鉴于中国人总是与诺奖无缘的情况,刘仰先生在一篇博文中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他认为中国人不要捧着自己的东西,到世界各地等着别人给我们评个奖,而是,创设自己的标准,以自己评奖的方式,向全世界推广自己的标准。这确是一个富有战略眼光的设想,但是,这个设想能不能实现,还是一个大大的问题。最根本的是我们能不能产生一个象诺贝尔那样伟大的化学家,如果没有,而是由国家设立这样一个奖,那意义就不大了。

200910月8日

1.已推荐到草根博客,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秋雨应向季羡林大师学习什么
2.已推荐到草根博客,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老仙逝,难道中国没有大师了吗
3.鲁速文集》劲爆发行
4.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砖砸车,是谁给你的权利
5.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易中天这次向主持人“发飙”叫好
6.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废都》到底算是“淫书”还是奇书 
7.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学生给警察做监考老师不是怪招
8.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妙龄女子”裸居,与邻居何干

9.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秋雨之流是“正义之士”吗 

10.戏子.芙蓉姐姐.狗

11.说死皮

12.蚤+蚊+蝇+鼠

13.说架子

14.做人不能突破底线

15.余秋雨,你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16.一个传统作家对韩寒的认识再认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