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哥哥”说起
(2023-07-30 18:40:05)
标签:
方言过去老家称呼变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从“女哥哥”说起
“你家是男哥哥,还是女哥哥?”这样问可笑吗?
“女哥哥”,就是姐姐。解放前直到文革,在笔者生长的汉川杨林地区乃至了解到的所谓“天沔汉”(天门、沔阳、汉川)部分地区(以下简称“以前老家”),普遍地把姐姐叫“哥哥”;一家之中哥哥和姐姐不分性别一律按年龄排序,依次称呼为大哥、二哥、三哥……而“姐姐”用作称呼,则是指嫂子。如果一家有几个嫂子,依次叫作“大姐”“二姐”“三姐”……
像“哥哥”这种男女通用的称呼,还有“爷”“叔”等。例如我管我的两个姑姑分别叫“二爷”、“三爷”,管我一个堂姑叫“幺爷”,管另几个堂姑叫“叔子”(叔叔),或者是在名字后带一个 “叔”。
普通话里的“爷”,是用来称祖父或祖父辈的人的,例如“爷爷”“大爷”。可是以前老家的“爷”,则是用来称父亲或父亲辈的人的。例如我叫我的父亲为“伯爷”,叫我的叔父为“幺爷”,叫我的堂叔为“爷爷”。“伯爷”的叫法,其实是很雅正的:我国传统排行把老大称“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季”,我父亲排行老大,当然我就叫伯爷了。把父亲叫“爸爸”是文革以后慢慢兴起的。文革前,叫自己的父亲都是按排行叫的,“伯爷”(或“伯伯”)、“二爷”“三爷”……也有叫“父”“小父”“幺父”的,还有叫“叔子”的。
与叫“爸爸”同时兴起的自然还有“妈妈”。以前老家管母亲叫“姆妈”。这种呼唤是生命本能的,饱含着孩子对母亲先天的亲近。“姆妈”的发音,最原始、最简单——嘴巴从紧闭的状态下张开双唇即是。也有少数把母亲叫“娘”“娘娘”的,还有个别听信算命先生说不好养的孩子,叫亲妈作“二妈”“三妈”的,也是依照排行而定。
和“娘”相关的还有
再回来说祖父。过去老家把祖父喊作“爹爹”;对祖父辈的人,喊作“大爹”“二爹”“三爹”……“幺爹”。这在武汉也一样,喊“大爹”就如同北方喊“大爷”。
也有个别的把祖母叫“爹爹”的,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在祖父逝世了的家庭。这样叫表示特别的尊敬,又增加了些威严色彩。有句俗语把恭敬的伺候比作“像安置爹爹的”。
“爷”和“爹”,到底哪个应该指称祖父,哪个应该指称父亲呢?词典里写的是“爷”和“爹”都是方言,都可以指父亲也都可以指祖父,还可用于对长辈或年长男子的尊称。我有个比我长两岁的同乡同学,他从小就爱阅读古籍和听老人们讲古话,乡党知识很多。他生前给我引经据典地作过分析:“爹”字是“父”字下面一个“多”字,“多”表示不止长一辈,所以是指称祖辈。而唐代诗人杜甫的《兵车行》里写有“爷娘妻子走相送”,将“爷”“娘”并列,可见“爷”是父亲。
过去老家管祖母叫“婆婆”,只是后来才逐渐有叫“奶奶”的。“婆婆”辈的也是按排行叫:“大婆”“二婆”“三婆”……还有在“婆婆”前带上名字的,叫成“xx婆”,关系就显得不那么亲了,往往是用于异姓之间。“婆婆”还用于对年老女性的尊称,用于称呼并不认识的老妇人,不过叫大时候语调有所拉长。还有一个称呼叫“家家婆婆”,简称“家家”,是称呼外祖母的,就是普通话里叫的“姥姥”。而过去老家叫的“姥姥”,是对姑姑的称呼,也叫作“姥子”。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一提。同一个村里甚至五里八里的邻村,无论是否本家同姓,所有的人都按照辈分与长幼称呼,而且是代代沿袭、传承。生活在这样的称呼关系中,就像是在同一个大家庭里,感觉到亲热、和谐。
称呼是一种语言现象,有地域性、时代性。一个地区的方言在称呼方面的变化,也反映出该地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以上这些表现在称呼上的文化现象,主要发生在文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正好见证了这种变革。我把这些变化情况记录下来,兴许可以作为研究地方语言和文化的资料呢。
初稿于2012年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