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来自深圳商报之《图说大同民居》

(2012-05-21 16:45:15)
标签:

转载

杨青

http://s15/middle/55fc5bd8tc04930ce4f0e&690

 

 

 

 

http://szsb.sznews.com/tplimg/jwb_red_r1_c3.jpg
http://szsb.sznews.com/page/1162/2012-05/14/C04/20120514C04_brief.jpg

 

 

 

深圳商报记者杨青

 

 

十六开本上下两册612页厚的《图说大同民居》掂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份量。

11万字、2500张图片,把大同民居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几乎一网打尽。

作者系《大同日报》的一对夫妻档:摄影马立平,文字李利萍。这本厚重的摄影图册是他们夫妻俩积十年之功,为即将消逝的古建筑立此存照的成果。此次出书,他们从六万张图片中首次选出6700张,后来压缩到5000张,最后又忍痛删减到2500张。

2500张对他们来说是保留的底线,但对出版或图片行业的人来讲,这样的容量会让许多人大吃一惊。按图书出版的行情来看,作者肯定没有考虑太多的商业因素。但是翻开来看,你就会明白,这2500张图片的珍贵和留存的理由。

好多第一次拍到的建筑或民居,再次去不见了踪影,有的被拆,有的被盗,有的部件被主人收藏起来。书中的民居现在有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消失。还有三分之一的民居正在面临消失的可能。最严重的是大同市各县的挂面窑,这是大同独有的窑洞工艺,在窑洞前包砌一层砖,砌拼雕刻出不同花样来,像是给窑挂了一张脸面,俗称挂面窑。但这些挂面窑,当地百姓早已废弃不住,院内荒草丛生,几近坍塌。而随着城市和县城的改造拆迁,一些精美的院落被连根拆掉,像阳高县百年叶家大院。除了拆毁,还有盗灾:大同城区五六年前大概还有五座四躯风水兽现已完全消失。据知情人士讲,一座四躯风水兽在文物贩子手里卖五万元,其流向为北京新盖的山庄等处。文物贩子盯上的还有精美的抱鼓石等其他易拆易拿的建筑构件。

拍大同民居这十年,他们夫妻抗争的除了岁月,还要和城市的改造拆迁抢时间,更要和逐利而来的文物贩子抢速度。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2500张图片是他们为已经消失和将要消失的大同民居建立的一座纸上博物馆,也是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合影留念,那些在现实中因为种种原因消失的民居,因为被他们聚焦定格放大,在书中获得了永生。

十年一搏民居梦

十年前两个学新闻出身的建筑门外汉,眼看着祖先留下的宝贝无人认知,无人关心,心急如焚,他们拿起手中的相机和笔,开始走街串巷,重新打量和纪录那些被忽略的珍宝。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愿望,在为古旧城区文化遗存鼓与呼之余,他们沉潜下来留存资料潜心学问,开始破解古人留下来的种种文化密码。

大同曾为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明清重镇,素有“三代帝京,两朝重镇”的美称,作为全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太多的宝物名震天下。但他们却把眼光朝下,开始关注那些已经陈旧和塌陷的民居,开始了发掘和抢救性的工作。在他们眼中,这些民居不仅纪录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昨日的诗情和灵性,更可以从中寻找出城市未来的方向。

当他们把这套厚重《图说大同古民居》的书摆到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面前,请他作序时,这位曾师从著名的古建筑前辈梁思成和刘敦桢,现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的88岁老人欣喜异常。他认为作者对大同民居知根知底,厚积薄发。“没有就大同说大同,而是立足于北方民居,中国民居反观大同民居的个性特征,同时没有拘泥于现有的古城研究民居范围,而是将视野拓展到县城,打开了一个新的民居世界”。书中提炼出来的12个大同民居的特点,也令人耳目一新。

建筑密码的破译和传承

作者不是学建筑出身,但整套书从分类到结构再到谋篇布局,都透着专业色彩,受到了专家的首肯。其实照片拍出来以后,如何下笔?从何处入手?那些门砖墙瓦怎么称呼?最初都像一座座小山似地,拦在前面,让人找不到门径。负责文字的李利萍最后拣最熟悉的部分突围,铺柜\炕围画这些激活她儿时记忆的物件让她很快找到了感觉。接下来边学边琢磨。一撂撂的参考书搬回家中:建筑,佛教,道教,民俗,书法,雕刻,无所不包。从梁思成到刘敦桢,从大同府志到阳高县志,都成了作者破解图片中蕴藏的文化密码的一把把钥匙。

有的光看书解决不了问题。作者还实地考察,参详对比,几次去北京,晋中和晋南等地研究当地民居,试图以它山之石,攻本乡之玉。还一次次拜访当地文化学者,一个个问号次递被拉直:浑源广灵县的民居逆时针偏转几度,原来是源自抢阳风俗。浑源县城民居正房竟然是东西为上。到国家图书馆查阅日本老人岩本关于门墩的专著《北京门墩》,又实地观看了北京收藏门墩的大腕李伟的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后,终于确定下来压面墩腿等有关构件的叫法。到江西,看了婺源严田古樟鱼塘人家的照壁,豁然明白大同福字照壁福禄寿的真实隐义。甚至大同县三十里铺村挂面窑的“上中下”15个八仙人物到底姓甚名谁,也经多方查证,最后与权威书籍《全像八仙》中十多个版本的八仙一一对比才得解。还有为什么独独大同民居有花脊吻?去了西安的大清真寺后才顿悟:原来花脊吻的民族属性是回族。破解的过程很艰辛,但答案揭晓的那一刻又有一种说不出的欣慰!

留住记忆还原历史

除了研究古书和相关资料,这本书更多的是靠作者实地考察,一步步丈量出来的成果。为此作者还专门制作了一张《明清城池街巷手绘图》,这次也附在了书后。在这张精美的手绘图中,可以清晰看到大同古城“凤凰单展翅”布局,浑源县城池街巷呈龟城蛇街,左云县城是卧牛城并且是母牛城。读者好像穿越过时光隧道,回到了几百年前的古老城池。

作者研究大同民居立足点是当下,是现实,但架构和源头却从历史出发,从研究城市布局和历史街区入手。从大门开始,一直登堂入室,无所不包。作者感叹,相对古人生活的精致和优雅,我们现代人活得实在很粗鄙。唤起记忆,留住记忆,还原历史,提供准确的文化信息,打通和古人交流的通道,成为作者的理想和前行的动力。

通往理想的路途注定是艰难的。塞北的风寒刺人肌骨,为了捕到更好的光线,马立平经常是寒冬时节拍摄,虽然全副武装,但也经常冻得浑身发抖。对大同县城和浑源县城几乎进行了地毯式的拍摄。好多街道他闭着眼睛都能走个来回。选片的过程中只要有新发现,或者对原先的图片不满意,作者二话不说,背上相机再次补拍,力求拍出大同民居最完美的瞬间。

十年拍摄和研究,作者以“修行”二字作结,从懵懂到自觉,从外在到内心,眼光越来越犀利,思想越来越丰富,心境也越来越清澈。老门楼的美丽传说,砖雕构件的精美绝伦,炕围画中的烟火气息,老家具中的亲切回忆都让作者得到了充分的精神能量,获得一种得道般的喜悦。

0

后一篇:2012年05月21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