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寺在休整之前那里是票友聚集的地方,以前老觉得那个地方格调不够高雅。休整以后,那里还是票友聚集的地方,因为城墙修建,得绕道途径善化寺门口,看到修复之后的善化寺真不错,气派有了,风格明晰了。就是善化寺门前依然人声鼎沸,以唱戏和听戏的为主,匆匆而过,没有听清所唱和所听者为何剧种剧目,但是看观众的神情应该是戏迷吧。还看到一白发苍苍老者充满兴奋的卖力蹬自行车,后面坐一浓妆艳抹四十岁女子,她应该是老在这里唱戏的角,厚厚的脂粉遮不住长期经受日晒的紫膛色脸。
上午采访某剧团领导,谈到戏曲从业者的现状不无担忧。从小没怎么被戏剧熏陶,也就不喜欢那些咿咿呀呀的东西,但是某次在阳高温泉,偶遇几位票友,唱的是贵妃醉酒那段京剧,当时一下就很醉,觉得真是一种享受。京剧是国粹,晋剧就是地方剧种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上榜剧种,因为弱所以就需要被保护。晋剧的兴起也就二三百年的历史,几大鼎盛时期都是在经济繁荣期,有钱之后的财主富绅寻求精神娱乐,花钱请戏班搭台唱戏,所以也因此诞生了一大批优秀艺术家。到现在,可供大众娱乐的项目多了,加之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无法静心接受和品位戏曲艺术,更甭说地方剧种了。
很多人说,搞文化艺术不要在大同,很多艺人、人才流失掉了,不是他们愿意背井离乡,实在是迫于生存的无奈。经常下乡演出的剧团人员条件非常艰苦,每天工作10个小时,饥饱不均,寒风呼啸的时候身着单衣,烈日炎炎的时候腰裹棉衣,一年当中有半年的时间不能回家。但是报酬却远不及一个泥瓦匠,一些县级剧团被推向市场之后自生自灭,不少演员除了演戏什么都不会,就只能靠与观众交流感情来谋生了,所以就有了善化寺门前的那一幕又一幕。
老有人说大同人素质不高,也老有口号在喊:要注重文化建设!听说在新城的规划上,有大剧院的项目,但是它的准入门槛老百姓能接受得了吗?那些街头卖艺的艺人能在这种建设中重新回到舞台上吗?我看也难。其实,大力提倡而实施不够的社区文化到是完全可以在此做些文章,戏曲的从业者不必一味迎合观众,而是引导观众,一些低俗的内容可以尽可能少的传播,观众也可以在这种欣赏中渐渐提升素养。
一边是城市建设的如火如荼,大力度、大资金,道路通达、高楼林立;一边是文化建设的萧条暗淡,低投入、缺资金,人浮于事、人才外流。某领导很直白的说:一座城市的居住者没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就很易被破坏。你前脚建,他后脚搞破坏,这损失不就大了嘛。
城市在转型,能否打好旅游这张牌,文化应该是先导吧,几座寺几座庙几段城墙,没有文化打底,吸引得了人吗?来到我们这个城市,看的不仅仅是城市过去的影子,还有现在,以及生活在当下的城市的主人,我们的特色,我们自己的文化,这些应该是最引人的吧。可是如果文化建设滞后了,拥有城市的空壳又能怎样?
在民族文化艺术节即将来临之际,想说这些,就是因为生活在这座城市,希望他能够更好,希望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带动经济的发展,百姓跟着受益。我的微言如蚂蚁的喊叫,未必能有怎样的回应,但是我还是要说,我是城市的一员,有权利也有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