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游白洋淀

(2018-10-05 20:40:01)
标签:

文化

分类: 水流云在

秋游白洋淀

据说白洋淀总面积366平方公里,大小淀泊总共有143个,其中白洋淀、烧车淀、羊角淀、池鱼淀、后塘淀面积较大,总称为白洋淀。

淀就是浅的湖泊相对于300多公里的浩瀚水域,平均水深只有几米的白洋淀的确是很独特当然,正因为水浅,才能成就这几百亩芦苇与荷花世界也因为水浅,陆路和水路交错,除了几个大些的淀泊,汽车几乎可以在淀区上开到任何地方,不过嘛,还是要认路才行,否则在窄窄的堤坝上行驶,不知道哪条路是通的,哪条路不通,是不是很无奈?

游客进白洋淀,自然是乘船,主景区去过好几次了,快艇和机船穿梭,浩浩荡荡,总让人想起当年鬼子扫荡。这一次我们专门找了小机船,虽然已经不需要摇橹或划浆,但船速也不太快,平稳而安静,正适合欣赏这静谧的秋水。金秋的午后,阳光明朗而温和,在30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中部,空气真的一尘不染。远远的一排排白杨树都还绿着,被阳光披上一层金色的光晕。近处是芦苇,高耸着,让水道变得狭窄而悠长。有时是宽阔的水域,水面平得象一块巨大的墨玉。秋水真的好绿,浮萍水藻都很浓密,连船儿走过漾起的波都缓慢而浓稠,仿佛我们不是的船走在水里,而是走在墨绿的凝脂上一般。

我们乘座的小机船,船工姓赵,今年刚好60岁,他带我们走在安静地河道里,他说淀里有3700水道,纵横交错,有的是四通八达的水道,有的却是只通到人家自家领域,你看着差不多,有的走得通,有的走不通,倘若不认路,在里面转上三天可能都转不出来。

是呢,我也感叹船工认水路的本事,在陆地,哪儿有棵树,哪儿有个电线杆子,或者有个井,有个老屋,我们很容易辨认,而水道里,在我们眼中,水道两旁全是芦苇,看着都差不多,可怎么认呀?赵老哥一笑,我在这淀里60年,哪条水道都认识呢,越是天黑,雾大,越迷不了路。这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啊,华北平原的中部,就偏偏有着300多平方公里的淀,成就了这一方渔米人家。

在我们走的水道两旁,是高高的芦苇,芦苇现在主要是作栅栏,每个水域也象旱田一样,分给各家各户,过去芦苇可是经济作物,只要种一年,只要年年采收,第二年就长得齐整。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用芦苇的地方已经越来越少了,现在很少人采收芦苇,芦苇反而长得不整齐,再加上杂草丛生,赵老哥直说:“太难看了,太难看了。”其实我看这些芦苇还是蛮漂亮的,白羽般的芦苇花迎风摇曳着,午后的阳光下泛着白纱般的光芒。

走着走着,遇到了收藕的驳船,高高的吊臂正把一捆一捆的白藕从芦苇栅栏外面运到停靠在水道旁边的驳船上。赵老哥把小机船停在小堤坝边上,我们上了堤坝,才知道外面都是波光粼粼的水田,原来高高耸起的芦苇挡住了视线,其实,芦苇的那一边都是水田,赵老哥问我们要不要吃莲藕,我说吃啊。于是走过去拿了两块莲藕,在淀里洗干净了,掰了最嫩的一块,尝尝,可甜呢,就跟荸荠差不多。于是我们老少三人就坐在船上吃起来。赵老哥告诉我们,过去白洋淀人主要以种收芦苇为业,现在是种莲藕和水稻。莲藕种三年,要翻地种一茬水稻,这里的水稻可香了,淤泥地特别肥。

旁边船上的游客搭话,问赵老哥怎么要到那么嫩的莲藕,赵老哥笑道:“那种藕的是我同学,你们船老大不是我们村的啊。”我忙问,“这片藕塘是您村的?”

“那是,你们上船的地方,是我们村,咱们走的这十几里地都是我们村的水塘,”赵老哥颇为自豪。“我们郭里口村曾是整个保定地区最富的村子,村里还有许多古迹,康熙皇帝在白洋淀修建了四大行宫,其中就有郭里口行宫,还有村子北边的烧车淀,是因为杨六郎火烧辽兵而得名

我们这才了解到,淀区内有好多村子,纯水村39个,淀边村134赵老哥实际上是带着我们沿着他们村子的水域转了一圈,最远的地方过去需要划船划上一个小时,赵老哥回忆起当年采收芦苇的情景,一天采两船,两个划浆,天不亮就出门,回到家天黑透了。现在不采芦苇了,关键是再不用两个人吃力地划了。然而,再没有了小木船拨清波的那份摇曳。

除了芦苇,水道边也会经常看到荷塘,秋天的荷叶已经略有些枯萎,不但荷花一朵也看不见,莲蓬都非常难得了,赵老哥熟悉这里,还是帮我们找到了几支,我们不客气地剥了吃起来,别说,现采的,就是吃着香,赵老哥挺自豪,“你们在城里买的,至少放了一天以后,香气已经大打折扣呢。”

问及赵老哥平时做什么,他说看孙子,孙子孙女都上小学,老伴儿性格好,待人厚道,自己过得很舒心。我要了电话,下次来还想坐他的船。“下次早上来,荷花是凌晨开放,早上去淀里最香。六月就有荷花了,但七月最好,不光有荷花,还能采莲篷。”

上善若水,华北平原的中部,竟有这么大一片低洼之处,渐渐汇聚了一汪清水,偏偏这里水浅,半是水,半是田,赵老哥说,这些河道都是祖先开发的,但谁也说不清是祖上什么时候,什么人开发的,总之一代代沿着祖辈开发的河道行船,在水田和池塘里耕作、养殖,这片水养育了这里的人,这里的人熟悉这片水、敬畏这片水、保护这片水。人与水的缘份,在白洋淀会更深吧,要不怎么这儿的人这么厚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