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讲故事的沙发”到背靠背的阅读
(2016-08-03 20:35:39)
标签:
文化育儿 |
分类: 亲子趣事 |
从会“讲故事的沙发”到背靠背的阅读
——让书籍成为女儿的朋友
阅读让我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为生命提供丰厚的滋养,是我生命中最好的朋友。我想把这位好朋友介绍给女儿,然而时代不同了,我们小时候,除了和小朋友在外面疯跑,回到家中,实在没有什么可玩的,阅读书籍成为我们单调的童年最快乐的时光。而现在,小朋友面对的诱惑实在太多了,电视、电脑、智能手机和各种花样翻新的游戏机,怎么能让小朋友迷上满篇的方块字,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创造力呢?
有时出去玩的晚了,我说今天晚上不讲故事了,兜兜立刻就眼泪婆娑的,很委曲,甚至说“宁可不出去玩,也要讲故事!”于是,妈妈忍住困开始编故事,编着编着都快睡着了,女儿很快找出妈妈故事的漏洞,和妈妈一起改故事。于是,“妈妈肚子里的故事”,变成了兜兜和妈妈共同的故事。孩子更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孩子和妈妈一起编故事,虽然情节常常不合常理,却常常把母妇逗得笑成一团。
大一些,兜兜也渐渐明白“妈妈肚子里的故事”就是妈妈现编的故事了。曾经催促妈妈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变成书”。妈妈太忙,也懒惰,写了几篇,大部分都象轻烟一样在空气中消散了,然而对故事的热爱却在女儿的心里生了根。
女儿那时还没上小学,识字量已经够读简单的故事书了,而且阅读带拼音的书,也完全没有障碍,但她还是非常迷恋每天晚上的读书时间--坐在“会讲故事的沙发”里,听妈妈读一会儿书。
当然妈妈读书给女儿听的时间有限,女儿就开始自己阅读起来。她的书也多得可以装下一个小书柜了,兜兜最喜欢的是《神奇校车系列》,从四岁开始,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家里已经攒了四十来本了,每一本都会反反复复地看许多遍,不光学到了知识,也认识了充满创造力的费瑞斯老师。一年级时,兜兜迷上了《窗边的小豆豆》。最喜欢坐在她的“会讲故事的沙发”——妈妈的怀里,和妈妈一起探讨书中的内容。
女儿越长越大,妈妈已经当不了女儿的沙发了,到了小学高年级,我们最喜欢的事情是背靠背的阅读。
阅读是基于兴趣的,孩子本能地会去选择轻松的书籍。市场上会有不少很吸引孩子的“文化快餐”,什么《芭芭拉小魔仙》丛书,什么《意林·小小姐》丛书。对十岁的小女孩儿来说,或许有人说她在读纯文字的书籍就不错了。我却不太认同,这种书就象方便面、薯条,虽然有味道,却没有营养,更糟糕的是,还会破坏孩子的味觉,我不能让孩子沉溺于此。
于是,我开始引导她读名著。比如《红楼梦》,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接触原著,确实有些难度,我为她挑选了一个不错的“青少版”,字数只有原著的1/5,文字也简化了许多。女儿一下子就迷上了,一口气读了五、六遍。此后几乎半年的时间里,妈妈和女儿的对话常常是围绕着《红楼梦》的。说实话,对作品里的人物关系,女儿比妈妈的还清晰,还能时不时还纠出妈妈的错误,这一方面让她很得意,无形中也激发了阅读的兴趣,可是,当妈妈有意无意说些《红楼梦》中的精彩细节,女儿就瞪着大眼睛犯傻了。正好五年级下学期有一篇课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选自《红楼梦》原著中的片断,成为女儿最喜欢的课文之一。现在,不用我说“这些精彩的细节“青少版”都省略了,还是去读原著吧”这样的话,十岁的女儿已经抱着原著不肯放手了。
当然,我推荐的书籍有时女儿不喜欢看,我不断提醒自己,不能强求女儿读我喜欢的书籍,就对她说:“你再读二十页试试,如果还不喜欢,就不必读了。”真的有些书,女儿再读读就看进去了,也有些书女儿还是放弃了。因为我没有强求她必须阅读,因而阅读从来都是她的乐趣而没有变成任务。
我也曾动心想让她抄好词好句,写读后感,后来作罢了,我一再提醒自己,不能强求读书的功利目的。只有让她与书籍交朋友,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人生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并在阅读中汲取生命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