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养生:凉风初至暑渐消
(2015-08-24 10:44:55)
标签:
健康文化 |
分类: 健康养生 |
处暑养生:凉风初至暑渐消
地阔天高万物凋,
凉风初至暑渐消。
阳气莫泄始收敛,
神聚多收早寐宵。
应季果蔬多润燥,
肚脐保暖腹最娇。
少吃萝卜姜离远,
莲藕百合蜂蜜调。
——《健康之家》二十四节气养生诗之处暑
自然界的变化是渐进的,然而,老祖宗通过对天地的观察,总是发现一些变化的规律,并用节气标注下来,让我们根据节气的变化,来关注自己的饮食起居,达到养生的目的。
今年8月23日进入处暑节气。 “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也刚好是“出伏”。“处暑寒来”,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
这几天您一定已经感觉到了,早晚不那么闷热了,但中午有时气温还很高。处暑节气的冷热变化明显,养生保健要加倍小心。其实,只要在生活中注意一些小变化,对付“多事之秋”就OK啦!
每天早睡一小时,收敛阳气
处暑节气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进入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每天早睡一小时。
衣着不冷不热,注意腹部保暖
俗话说“春捂秋冻”,入秋并不需要急着加衣服,但却不能着凉。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因为过冷也会消耗我们的阳气,处暑以后晚间睡觉要关好门窗,腹部盖上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要注意腹部保暖。
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若防护不当,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呕吐;如果天长日久,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部位,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
饮食宜清热安神,少吃萝卜和生姜
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之品,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偏偏秋季这两样食物是不适宜的。萝卜主下气,此时人的中气不足,吃萝卜易伤中气,所以要适量。秋天也不宜多吃姜,因为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在古代医书中说:“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当然也不是绝对不能吃,只是要当减少。
多喝温水去秋燥
想去秋燥必须养阴,而养阴的重点在于留住水分。除了多吃平润的食物外,水分的摄取也不可少。建议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过来,肠子开始蠕动,就会想上厕所,当然也就不会便秘了;但是千万不要喝冷水,因为人的脾胃喜温忌寒,低于室温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调整情绪,平心静气
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因此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
适当运动,谨防伤筋
秋天,秋高气爽,适合户外运动。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做一些登山、慢跑、郊游等户外运动。但要多注意滋脾补筋。因为秋天金容易克本,而肝是主筋的。因此在运动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剧烈,特别要做好准备活动,避免伤筋。
《健康之家》关注节令变化,为您讲解节气养生知识,了解天人合一的健康理念,掌握顺应自然生活方式。首播:10:00——11:00。重播16:00——17:00,23:00——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