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瓣心香生敬意——第二届香道论坛整理笔记
(2012-12-19 10:39:08)
标签:
文化 |
分类: 水流云在 |
一瓣心香生敬意——第二届香道论坛整理笔记
第十一届河北省金秋茶会及第二届中国香道文化论坛,在河北省迁西县儒释道三教圣地景忠山举办,整个活动共有四天,我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只得在香道论坛当天早起从北京赶去,外子听说此事,也安排了时间,约上同道友人董杰先生一同参加。令我们满怀歉意的是,临出发前,才意识到当天我们的车限号,董杰先生不以为意,欣然开车载我们去景忠山。
一大早4:00钟出发,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上路,迎着曙光前行,路旁的火炬树舒展着霜打过的鲜红,火一般从身旁飞流而过。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天气仍然冷得刺骨,却已经把希望照进了心中。我觉得心中莫名地激动,相信这一日,会有别样的感受。
创办人舒曼先生算是活得潇洒了。他本是媒体人,因为爱茶,创办了《吃茶去》杂志,渐渐成了自在茶人,河北省的金秋茶会办得有声有色,几年前,他开始痴迷于香道,于是,香道又成了茶会上一道特别的风景。
9:00开始的第二届中国香道文化论坛,各地香友会聚一堂。我一边闻着各种各样的香,一边象小学生一样记着笔记,渐渐感觉身心通泰,神与物游。马守仁先生的“山居用香体悟”和宗舜法师的“佛门香事”最多启发。
马先生讲述的是自己在终南山隐居中体察到的香。我知道马先生早就“玩”香,十几年前买过马先生的书《冷香斋煎茶日记》,虽然以煎茶为主体,却也不时显露香的奇特与芬芳。
两年前的第一届香道论坛,马先生结合自己的实践讲述“和香”技艺。虽然在香道的实践中走在国人前列,马先生从今年初却开始归隐山林,不问俗务,幸有舒曼先生执着相邀,我们才有缘听到马守仁精彩的演讲。
“心静了,山居中行、住、坐、卧无不是香。”马老师讲述自己山居生活,早晨五、六点钟,被鸟儿的欢歌唤醒后,“自临钓石取深清”,去打一陶罐清泉,虽然古人说水有四德:“清、活、甘、冽”,马老师说,“山涧水必然有自己的一种香,整合山石体香,四季花木之香,清新淡雅,只有在静谧的山中才能体味得到。”理佛定会奉一炉好香,即使日常生活,如洒扫庭院,生火做饭,或许在不经意间,会闻到花儿的芬芳或烧到柏木的香味,而马老师日常诵经、行香、瀹茶,必定有各种各样的芳香环绕。马老师谈到最爱山中经行时,风中送来各种,竹香、花香、甚至佛菩萨路过时留下的香气。在马老师看来:天地日月,风霜雨雪,无不是香;一年四季,季节更叠,无不是香;人生,少年、青年、老年,亦无不是香。有修行的人生更堪比沉香,时间越久,越值得品味;年龄越大,人品越高贵。
正如朱熹在《香界》诗中的境界:
“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洗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马守仁老师还举出《愣严经》中记载香严童子观沉香悟道的典故: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马老师在总结中告诉我们,“无论是谁,只要让自己沉静下来,抛开名利之心,真正品到一炉香,那一定不是来自于香,而是来自于清静的自心。真正的好香是我们的清净自心,真如本性。”原来,是通过焚香命名息性达到清、智慧的香光庄严的境界。而马老师自己正是一位自性生香的修行实践者。
宗舜法师的渊博让我深深敬佩,整理他题为“佛门香事”的演讲笔记:宗舜法师首先告诉大家: “焚香之事,是修道之法。”接着,法师旁征博引,经浩瀚的佛学典籍中撷取香事的经典与参会者共享一份殊胜的香缘。
“《六祖坛经•忏悔品》
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五分法身香
一、戒香,谓自心中无过失,无罪恶,无嫉贤妒能的心理,无悭贪嗔忿的念头,无劫掠杀害的意图。
二、定香,谓看到一切善恶境相之时,自心不会散乱。
三、慧香,谓自心无障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不造作一切罪恶之事,虽是修行种种善事,但心中不执著所作的善行,尊敬上辈,体念下人,怜悯孤苦,救济贫穷。
四、解脱香,谓自心在外境上无所攀缘,不想善,不想恶,安然自在,没有挂碍。
五、解脱知见香,谓自心既于善恶都无所攀缘,但也不可以沉落断空顽守枯寂,应当广泛参学多多闻法,认识自己的本心,通达诸佛的道法,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时,真如自性毫不变易。”
《释氏要览》受香云偈:
“戒定慧解知见香,遍十方界常芳馥,愿此香烟亦如是,无量无边做佛事。”
《增一阿含经云》:
“佛言有妙香三种。谓戒香。闻香。施香。此三种逆风顺风皆香。最为殊妙。无与等有。今详戒香为因。能生定惠二香。解脱解脱知见二香。即果。”
宗舜法师告诉我们佛教对香的定义:佛教认为鼻根的嚊都称为香,不单指香气。佛教把香分为:好香、恶香、平等香、不平等香。
而鉴别好香的方法,按《大毗婆沙论》所说:香可以给予我们身心快乐、不快乐、非快乐非不快乐的感受。让人心生悦意欢喜之感的香一定是好香;香可以滋养或损害我们的五官,也可以非滋润非损害我们的五官,当然滋养五官的香是好香;香产生的业,可以分福业和罪业,香乘四大种地水火风而来,迷幻,激发贪念的香为罪业香,清新幽雅、增进善欲,精进修道的香为福业香。用香贵在上供诸佛,下益众生。
黄庭坚的《香十德》:
“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除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
《大宋僧史略》:
“香也者,解秽流芬,香也者解秽流芬。令人乐闻也。原其周人尚臭。冥合西域重香。佛出姬朝。远同符契矣。经中长者请佛。宿夜登楼。手秉香罏。以达信心。明日食时。佛即来至。故知香为信心之使也。”
宗门香事,香是信心的使者,出家人借焚香传达对佛尊敬恭敬之意。
《愣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达摩大师《观心论》:
“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薰诸臭秽,断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有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於身心,内外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觉察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香,最为上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时,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宝香,供养十方一切诸佛。今时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熏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可得”
佛门香事颇为繁胜,《释门正统》中记载的传统香篆计时之法,“以末香造篆之,供计时之用,故称无声漏。”
宗舜法师还讲到《增一阿含经》中涂香的方法;《法华经》中记载栴檀之香的价值;《华严经》记载藏香的来历;《大智度论》记载印度烧香、涂香的区别;《法华经》末香并非粉末之而;《胜天王般若经》记载泥香、末香的不同用法;《法苑珠林》中记载的香市……
宗舜法师关于香的引经据点,足以让我好好学习、消化些日子。离开景忠山之前,又品了马守仁先生的松针茶,我又一次体会到真香无处不在,
或许是董先生经常用香的缘故,返回的路上,我时时感到一股“沉香”飘飘乎乎,若隐若现,待要找寻,却哪里能觅到踪迹。也许这就是沉香的奇特之一,正如董先生所说,沉香的分布有均匀,平时香气不太明显,遇热遇湿,或者遇到什么特别的机缘,便放出香来。
红尘中的生活过于浮躁,总是难免被名缰、利索、权牢、情关所左右,近年以专注和节制入门,渐渐悟出一切修行的基础无非是戒与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后才可谈解脱。佛门一瓣香,心静了则无处不香。
2012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十六,感恩这一日殊胜的缘份,专心整理了笔记和感悟。
附:关于香的记载和诗词
《尚书·君陈》:
“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罗隐《香》:
“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
苏轼《和鲁直》
“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一炷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宋代陈去非《焚香》: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宋杨庭秀《焚香诗》:
“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似纸;不文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起。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今有香不见烟;素馨欲开茉莉折,底处龙涎示旃檀。平生饱食山林味,不柰此香殊妩媚;呼儿急取蒸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