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人讲的故事--读《苏东坡官场笔记》
(2012-07-09 11:18:24)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乐享书香 |
做广播快二十年,想来这么多年只做了一件事:讲故事!
每每受访的嘉宾问我要采访提纲的时候,我都说:讲故事啊。只要把你的故事讲出来,感动自己的,也一定会感动听众。好的主持人,就是带着访谈嘉宾把握气氛和节奏地讲故事。
声音是一条流动的河,转瞬即逝,容不得反复咀嚼和斟着,收音机里的声音更是飘乎不可捕捉,如何让听众守着收音机痴痴等待你的节目,追随着你的声音听,说白了,广播人就必须是讲故事的高手。
广播,特别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从高高在上一呼百应,变成促膝夜谈,倾心交流,广播成为只面对少数投缘听众的“朋友”,广播的长项只在三个方面:资讯、音乐和讲故事了。
桂园的节目我没听过,有幸通过电话,声音一下子就震了。如此饱满圆润的声音,那是广播人特人的训练。不用说,这声音,一定给他带来过很多的赞誉。如今,光靠声音好显然已经无法长期吸引听众了,好声音,要么造就成孤芳自赏,要么放平心态,好好对着话筒讲故事。
桂园自己说:“一不小心把历史写成了新闻。”我倒觉得,是一不小心讲了个太长的故事。当然,广播人讲的故事,还是有些特别的地方。
首先,广播人的故事流畅。对着话筒说贯了,文字和声音一样,自觉不自觉如水流向前,虽然也有深谷险滩,波澜壮阔,总的来说还是不紧不慢,娓娓道来,读着省力,舒服。
第二,广播人的故事有听众感。有意无意的,桂园写作,会时不时关注下读者或听众的感受,牵动下读者或听众的注意。一本书跟广播节目一样,虽然播音、写作的是我,听不听,看不看可是随你便,总得时不时调动一下听者观者的感官,方可在时空中互动,而非自说自话。
第三,广播人的故事深入浅出。用专业的词儿,就是既要有干货,又不能生涩,得把故事讲活了,又得让人在故事中有些思考,有些感悟。
言归正传,近日拜读了桂园老师的《苏东坡官场笔记》,很是喜欢,同是广播人的缘故吧,总觉得广播人的故事很是亲切。不过,这一回,桂园老师讲起了古人的故事,换句话说,他的嘉宾不是现代人,而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而且,桂园对苏轼“访谈”的角度也很特别,不是苏东坡的诗文,而是他的为官之道。
桂园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山东记者站站长多年,自己算不得什么“官”,却阅尽大大小小的“官场沉浮”,对于现代社会的官场,桂园能出能进,若即若离,却正好是旁观者清--清不清还是读者自知,我且不论。
我也无话可说,虽然自认为最爱读苏轼的诗文,却从来没有从为官的角度去体认他,我眼中的苏轼,尽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尽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尽是“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尽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还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是的,我在文字中只读到了苏轼的随缘放旷,宠辱不惊和对文字洗练而神会的把握。
虽然知道,一代文豪亦是经过了世事的磨励,官场的摔打,却从未以这样的角度去体察苏轼的别样情怀。
当然了,每个人对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的解读,是带着个人的情感、品性、态度的,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作为苏轼的粉丝,我并不完全认同桂园的观点,但流畅而自然的叙事中,《苏东坡的官场笔记》很见作者的学养和功力。说个对节目的评价:干货不少,高潮不少,深入浅出中,不乏令人惊叹、叹人拍案、令人反思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