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茶相伴好读书--应鸿影藏书阁之邀而作
(2011-04-28 13:38:31)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乐享书香 |
我喝茶很广泛,无论是灵芽嘉叶,还是粗茶老叶都能品出其中的滋味,独对烧水很讲究,极在意不能把水煮老。
一日清晨泡茶读书,因为格外安静,便不由得听壶水烧开的声音。随手在微博上写了句东坡的诗“蟹眼已过鱼眼生,嗖嗖呼作松风鸣。”不料被值早班的同事看见,立时加了个评论,“我的大仙同事,早6点泡功夫茶,……”看得我也笑了,原来我一直以为自然的习惯在朋友眼中还真这么“大仙”。
书和茶之间,有着某种默契,书籍通过文字的组合排列,闪耀思想的光芒;茶,清雅而不奢华,提神醒脑,暗助书香。如果读书不功利的话,自然能读出语言背后的芳香。如果品茶真能入静的话,自然也能体悟超越语言的韵味。
读书,是自己从小的爱好。少年时听到别人说寂寞的时候,我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不读书呀,读书就象是与一位高明的思想者谈话,怎么会寂寞呢。我不是一个内向的人,书籍和杂志却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可能我采访过太多的写作者和书评人,太多的人座拥书城,有的把《红楼梦》读了十年;有的把《纳兰辞》倒背如流;有的高考前读了四遍《人生》;有的还没上大学就通读了古今中外的名著……听到别人太多的阅读故事,自己的读书经历真没有什么可夸口的,不过就是在功课或者工作之余一路读下来而矣。
在我小学阶段,读的书多半是妈妈从社科院图书馆借的,在啃下繁体字竖排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同时,也培养了对繁体字的痴爱;到了中学自己可以去图书馆、阅览室的时候,几乎每天下午放学都会去泡上一两个钟头;上大学,中文专业便是读文学名著,当然乐此不疲。
可当我毕业开始做广播记者的时候,还是觉得自己读的书太不够了。“书到用时方恨少”,不,简直是“书到今生读已迟。”于是,又在职去读古典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一阶段专读古代经典,太过瘾了,差点读进去就不想出来。这一阶段,也才认识到经典的阅读方法:背诵和抄写。很多年沉浸在这样的阅读快乐之中,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
在阅读的过程中,茶一直是最好的陪伴。李白《月下独酌》,以月和影为伴,也只能“永结无情游,相期渺云汉。”而生活中有书和茶相伴,却是实实在在的色、香、味俱在。人有此清雅之乐,夫复何求。
毕竟要学以致用,一天,终于与《书香两岸》这个名字相遇了。当我在直播间和海峡两岸的听众和书友分享阅读感悟的时候,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找到了自已最喜欢的事情,自然做得津津有味。
虽然,为了每周一期的《书香榜》,让我必须阅读更多的书籍,但并没有影响我自己深度阅读的习惯。有些书快速流览,有些书还是会边读边抄,只有抄写,才让我觉得没有辜负那些经典而智慧的文字。
说到底,自己甘守寂寞,作一介布衣书生,个中乐趣,不可言表。记得2010年“书香榜”的年度总榜推出的时候,有网友写道:“不商业不装B”、“有品位有深度,”这样的评价我的确很感动,也很知足。其实,在年度总榜上,我推荐的每一本书都是我自己读过的,我不敢把自己没有读过的书推荐给我的听众,我的网友。虽然我尽可能客观,却又不可能不带有主观,换句话说,我既努力追求共性,又脱不掉个性。
中国茶道以“和”为上,以茶清心,以茶会友。然而,茶的共性却可以变化为千般个性。不要说中国有成千上万种茶,就是同一种茶,同一泡茶,不同的人也会泡出不同的味道,即使同一个人泡,不同的茶友,不同的心情,不同的节气,不同的环境,也会泡出不同的韵味。一切只需要用心去品。
去岁捧读陈云君先生与净慧长老的《双峰唱和集》,曾随手写了许多的感悟。其中有一首:“佳作捧读梦亦安,松烟轻点朱丝栏。好茶香在些微里,心不在焉品味难。”这正是我品茶、读书的情怀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