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山寺,到此一游
枫桥边,夜泊处。唐朝大诗人张继没有在船上,他斜坐在河堤边上的庭院里,面带隐隐的愁绪,两眼微闭,望着前面的寒山寺,若有所思。这一坐就是千百年,且还没有尽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张继赴考落第归来,途经寒山寺,夜宿枫桥下的客船,辗转不眠,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有感而作。这一诗,名传千古,家喻户晓。寒山寺由此声名大振,誉满古今。寺庙门前,有两座古桥,叫江村桥和枫桥。两座单拱石桥建桥历史悠久,横跨在古运河的枫江上,如新月相对,自唐代以来一直愁眠着,映衬着姑苏水乡。这里自古就是繁华的商贸重镇,张继诗后,南北文人追随而来,题咏不止。明代高启诗里就叹咏:“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四百余平方米。
寒山寺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
寒山寺名称的由来原来不知,到此一游了解其实简单,唐代贞观年间,一名叫寒山的高僧在此修建寺庙,因此叫寒山寺。殿宇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黄墙内左为霜钟阁,右为枫江楼,楼阁飞檐翘角,实为应张继诗景而建。寺内碑廊书张继夜泊诗较多,前几次诗碑皆不存,以清末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为寒山寺一绝。后来据说一位现代张继,应著名画家吴湖帆之约而书古代张继“枫桥夜泊”诗碑,立于寒山寺内,一时传为佳话。
曾经的我,原来读此诗不解,遥想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离张继夜泊的枫桥有多么遥远,亲临其景才看到近在咫尺。又想寺庙都是晨钟暮鼓,夜半哪来的钟声呢?原来,唐朝时,吴中地方寺庙确有半夜撞钟的习俗,叫“定夜钟”。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落第书生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让寒山寺的大名名传千古,而它最初的名字“妙利普明塔院”却渐渐的不为人知。寒山寺因为诗歌的掩映,总与愁绪联系在一起,寒山寺的钟声在荡涤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至今每年新年第一个敲钟的名额,都会引起万人的争抢。张继或许永远不会知道,他孤寂落寞之下写下的一首随笔,会造成千年来的趋之若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