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见梧桐落,已知秋意来

标签:
娱乐旅游文化健康 |
分类: 红茶散文 |
“立春”,在春节合家团聚的热闹气氛中,在“迎春接福”的喜庆和礼仪中。探望春意,是高中时代特别敏感的事情。记忆里清晰的是,渴盼春风带着暖意,又轻柔地拂开新红绿芽,还有耕耘的身影中挥动泥土的芬芳,在这样的寻找中,陶醉于春的烂漫。
“立夏”,是大学时期躁动的节点。春暖犹带寒,又抵不过春雨细细,春天适合搓着手掌,翻书静读,遥看风雨。唯有“夏”的字眼,带来跃动的气息,迎接青春活力的热情和爆发。可以挥汗如雨,酣畅淋漓;可以长裙短裤,长追猛跑;还可以迎水之滨,求清风,探星月。
“立秋”,虽然并不代表着酷暑已过,但“秋”字当头,却潜释着秋之情怀,更紧召着“秋”之硕果。是否正是这样“人到青年”的步履,更让我对“立秋”心怀惴惴呢?
人生在计划和推搡中,一步步完成既定的轨迹。工作,家庭,是旅途播下的种,还是早秋收获的果呢?抑或是走着走着,亲自摘了,尝了尝味道,又细取了种子,要仔细播种栽培的幼苗吧。
也是这样真实的秋天,让徘徊游荡在大京城的心,去畅想秋的韵味,去再次聆听关于秋的文字。许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秋的情怀,被过滤成美的情怀。倒是北京的冬天,带来“悲”的启示。光秃的树枝,阴霾的天色,加之呼呼的冷风,北京的冬天,甚至北京的春天,都在灰白的静止中。
这样想来,古人之悲秋,亦是目睹秋之大美,悲冬之寥落吧?
所以,要在北京看到花,那必然真正要到春暖花开的初夏了。北方的花不多,除却一些应景应时而布展的盆花,除却春季满树淡淡的槐花、杨柳,要数姿色最美,最常见的行道花应当是月季了。比之厦门灿烂的三角梅、妖娆的凤凰花、艳丽的火焰木,想来月季绽放的却是宁静、淡泊又大方的美丽了。
回到南方,更甚厦门,四季不分明,倒是花开四季,季季如春。没有了大自然温柔变脸的提醒,无喜无悲,以致对季节的变化没有了觉察。然而秋的字眼,对于求索中的年轻人来说,却显得格外扎眼了。
因秋之美,还在于“秋实”。
对于农作之秋实,有印象的是夏天就收获了桃子、李子,再就是收了一茬的稻谷、花生,这些都是趁着暑假,去外婆家体验收成的。而真正到了秋天,就惦记着什么时候有上市的小野果子,倒不知道外公外婆在忙着收成什么作物了。这样的体验,比之人生的四季,却也应然。
人生的秋季是在什么阶段呢?观望着别人的秋收,自己却才刚寻得一亩三分地,是要抡起胳膊大干一场,却又好似一个没有经验的庄稼汉,碌碌而为。秋意来,来的可是一天地的美景,来的可是一箩筐的收成?如此得来,抑或是最美最彻底的秋天。如此得来,何悲冬之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