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事漫忆,小阁楼之夜
那个年头是最值得珍视的日子,年轻人相聚,虽然未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也够得上“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全不象今天这样喝小酒、垒围城、说黄段、念钱经。忘记了是从什么渠道得知城里边有个“清莲文学社”,很是兴奋。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了,几次通信以后,我便在一个周末从潮州城前往漳浦县城拜访。
时间是在1989年早春的一个傍晚。我办完事情后,拐进老城河街,踏着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打听了几次,才找到“漳浦县园林兰花苗浦”的所在。走过一段狭窄的弄道,眼前出现了一个天井似的小院子,花农们正忙着下班。我向一个小伙子问道:“王主任在吗?”
谁知他答应一声“在!”后,立即转身高喊:“王主任,有人找你来了!”我愣住了。也许是他看见我穿着一件浅黄色大衣,又拿着一个公文包的缘故吧。
这时,从后面的苗浦里走出一位个子高高瘦瘦,眼睛很大且很有灵气的年轻人,走过来热情的跟我打招呼,并把我领进了苗浦旁边的家中。他就是王主任。这就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
原以为见个面,聊一聊就走,谁知王主任召来了文学社的成员们,记得有社长盛文德,社员赵玉音、黄淑萍、苏大舜、李中强等人,大家都很兴奋,谈得十分投机,十分热烈。那个时候,大家怀着同样的追求,同样的梦想,即使并不熟悉,也没有什么顾忌,各抒己见,其情殷殷。
王主任的父母,两位慈祥的老人,不顾疲劳地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文学社的社员和王主任的家人一起围坐在大圆桌边,交谈,劝酒,让菜,亲密无间,其乐融融。
饭后,大家继续聊了一会儿,便各自告辞回家。我原打算去住旅社,王主任坚持留我住在他家。于是,他领我攀着木梯,上到小阁楼上他的卧室兼书房里。说实话,小阁楼是狭小的,简陋的,甚至有些破败,很容易让我联想到大学年代贫穷的大学生所蜗居的地方。数个平米的空间,一床、一桌、一架书而已。然而主人用旧报纸将屋顶和四周的墙壁糊得严严实实,很是整洁,很是独立。一盏白炽灯悬在书桌的上方,桌面上堆满了书籍、文稿和空白的稿纸。
王主任让我坐在桌边唯一的椅子上,然后搬出一摞他的作品,谦虚地要我“指教”,于是,我便一边欣赏他的作品,一边和他聊着读书和写作。话题既涉及古今中外,作品、人物和文坛轶事,无所不谈;也涉及太湖县文学艺术的历史和现实,或赞叹,或针砭,或憧憬,无所不说。两个热爱文学的年轻人,就这样倾心交流,忘记了世界的存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直到凌晨四点左右,才朦胧睡了一会儿。
回家后,我曾写了一首小诗,记录此夜的长谈:
小阁楼之夜
一
攀上你的小阁楼
浑然走进了
大学年代穷学生的寓所
迎面一个简易的书架
被队列整齐的书们压成了
正有大军通过的小木桥
白纸、旧报纸遮住
古旧的砖墙和灰黑的屋瓦
一张小木床蹲在一角
显然它不为主人看重
嫉妒的觑着
堆满书和稿纸的书桌
简陋与丰富在这里
既成映衬又相调和
二
我占据了你平日用功的位置
你忙着热情地端茶递水
楼下电视机的声音形成一道隔音墙
而陌生的隔板仿佛一下子打开
交谈进行得轻松而愉快
你我毫无顾忌的敞开胸怀
会心的一笑呵妙不可言
默契形成的时刻迅速到来
三
捧着你的佳作
我迫不及待地翻阅
虽然只是匆匆——太匆匆
但汗水的咸涩
伴着才华的芬芳
正悄悄地沁人我的肺叶
手里的稿纸越来越重
仿佛果实的细胞在迅速的分裂
四
最是一条艰难曲折的《路》
真实记录着你经历的磨折
这是一条进取者奋斗的路呵
它的起头出自开拓
它的去向也没有疑择
开拓者的心灵最敏感
最能应和时代的节拍
五
我曾给你背了几句拙作
不知道背得可是时候——
“见到你之前
我也有过好些朋友
但谁够朋友,谁是庸人
很难说得清楚”
不敢说真正的朋友仅你一人
请相信我们会成为真正的朋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