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静心

(2015-06-28 15:23:51)
标签:

静者

俗世

天地间

江风

心都

分类: 红茶散文

静心静心静心静心

                         静心  

                                                  -------往年福州工作随想

    暮色渐渐落下,夏夜的景致就如一幅刚着墨不久的画卷,缓缓地被打开了。福州台江大桥上的那些钢拱,就如一架巨大的竖琴,在江风的吹拂下,演奏着它那终年不变的旋律。苍山岛上城堡形的剪影,在暮色余辉的映照下,透着一缕中世纪的古韵。缓缓东去的的涛声,尽管不知它此时在诉说着什么,但,我想它总是免不了会向人们讲述,这千古闽粤的所有变迁。

   走过了长亭街,突然想起了至今还在留传的《贻顺哥烛蒂》的那段笑柄。是啊,红尘之中的人们,到底什么才是重要的呢?看着这一路的灯红酒绿,听着都市夜生活的喧嚣,又不免有一种感叹,什么时候人可以将心静下来呢?

   静心,说来容易,俗夫凡人其实真要做到也难,因为,静心是一种超然俗世的境界。静心者,能从轻风戏叶的沙沙声中,听出大自然所包含的全部精妙。静心者。能从江水拍岸时的涮涮声中,明了千古英雄转头空的人生真意。静心者,能从夜虫呢喃时的吱吱声中,领悟生命无所不在的力量。

   人的心只有静了,他那思想的的触角,才能不受约束地伸长开来。身于变幻无穷的红尘,心静了,人生的智慧才会有源头。古人云:“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猜得透;天地间真情景,惟静者能看得破。”大凡隐者,远居山林,求的是静。修的是心。只有心真正清净了,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尘世烦恼,心都能清澄似湖,此时做出的任何决定,提出的任何见解,都将是一轮皎洁的明月,将万般变化的真实,投影在你的心湖之中。

   沿着江边,悠然漫步,江风习习。静夜沉沉。如按静心的练习三原则,此时应当首先是放松、这种放松包括肢体、思维与内心。其次是观照,这种观照就是顺其自然地收览所及之景物。再次就是不作判断,不管发生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都不做任何的主观评判。

   或许有人说:“心不想,看不说,行不判,那不成了行尸走肉了吧?”也许就是这样的认识,才让世人失去了静心的机会。当静心被理解成错误的含义之后,静心的行为,就会让人看上去是一件很沉闷,很无趣的事。它就会成为,如某种教堂里的事,就好像只是为已死的人或快死的人准备的——那些沉闷的、严肃的,拉长了脸孔的人,这些人已经失去感知,失去了自主,失去了乐趣,失去了生活。这就是凡人做不到静心的原因。

   其实静并不否定动。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当你伫立海岸,看到的定然是海面的巨浪翻滚,但你却无法看到海底的纹丝不动。而只有海底的纹丝不动的存在,才会有海面的巨浪翻滚。“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见心体之真机。”事实上,我们讲的静心,它所否定的是俗世的躁动。

   纵观现实红尘,我们缺失的就是相对的静定,而从来就不缺乏俗世的躁动。人们每天忙忙碌碌,除了基本的生存因素之外,更多的还是一心向外扩展与追逐,心终日都在得失毁誉间跌宕沉浮,心每时都在功名利碌中无谓折腾,而片刻不得安宁。殊不知这一切往往都是空梦一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为什么多数人都会发出梦碎一地的感叹呢?

    如果真的静下心来,仔细思量,你就会发现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解决自己制造出来的各种矛盾与是非之上。先贤老子早在数千年前就看到了这一点:“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一语就道破所有问题的根本。我们会制造出那么多的烦心事,就是因为我们不明白“动之徐生”的道理,缺乏静中妙动的智慧。

   漫步江夜,静心观赏,夜是景,心也是景。是心让夜美了梦,还是夜美了心中的景?景随心生,心静添景,墨染了的夜画,让心变的无比惬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