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项目盖上百公章演绎行政低效与腐败的接力

标签:
潜规则房产证只不过工作日于一些娱乐 |
分类: 红茶杂谈 |
关于一些政府行政审批流程需要盖几十个公章甚至上百个公章的故事,其实早已是老生常谈,不仅仅只是涉及到那些与政府打交道的企业,也包括一些老百姓个人的项目,只不过这次海南省人大代表邢诒川所例举的土地审批流程更为典型,也更能说明问题。毫无疑问,盖公章,不仅仅只是公权力的象征,也是政府行使行政职能的一种方式,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只不过一个流程审批下来盖的公章数量之多少不同而已。之所以在中国盖公章能成为一个长久不衰的言论话题,是基于机构繁多、人浮于事的背景下,原本并不复杂的公权力被肢解瓜分,进而演绎成彰显权力并形成部门利益的工具,其背后是众所周知的权力寻租或推诿扯皮。尽管国务院不断出台关于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并逐年取消了众多审批项目和权限,但落实到地方基层,似乎并未见明显改善,甚至公章越盖越多。
与其说政府部门之间盖公章成瘾,不如说这些人浮于事的部门早已养成了靠公章管理并以设立关卡来彰显公权力、并以此攫取既得利益的惯性。毋庸置疑原本盖公章并不奇怪,市场有准入和监督要求,合理审批是必要的。但硬把审批环节搞得像迷宫一样,处处设卡,层层扯皮,有利都管,无利都闪,不熟不办,人为拖延,甚至以各种名目增设更多审批,连已经取消的审批也改头换面重新出炉,那就不是为了正常监管,而是权力本位下官僚主义的孳生和繁衍。以至于盖公章在人为推高社会成本的同时,更扭曲成了权力寻租的温床。30多项审批,盖上百个公章,这不是笑话,也不是政府部门真有那么好的耐心,每个公章后面,都可能演绎出权钱交易。如果没有利益,恐怕那些部门会将公章用绳子挂在门口任由你盖了。
事实上公章背后的利益是看得见的,既有显性隐性的,比如公开的盖章收费,少则几十,多则数十万元,隐性的当然涉及权力寻租的腐败利益,这就更多了,毕竟盖公章本身就是彰显公权力,章盖得多,不仅仅行政效率低下、企业和个人的成本增高,关卡一多,吃拿卡要、敲诈勒索则成为常态。邢诒川说,比如规划报建必须经过8个政府部门,每个部门都派人到现场查看。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分批分次到现场查看,企业仅接待报建和验收的人员就达10多次。“审批流程多了,庙就多了,烧香的也就多了,不正之风肯定就多了。”;这些机构大多为政府指定机构,有些机构将专业服务变成变相审批,与政府部门利益挂钩,人为形成“关卡”,工作效率和收费情况让企业感到头疼。而海南现代科技集团副总裁谢滔举例说,比如防雷报告每平方米收费2元,一个项目动不动就收费数十万元,还需要排队,中介机构高兴就出快一点,不高兴就拖一阵。“白蚂蚁检测给一包药撒一下,收几万元,否则不给办预售许可证。”。
类似现象可谓不胜枚举,企业如此,经常一些个人需要政府部门办理的项目亦然,有人为办个计划生育证明,在两地间往来奔波,疲于奔命,为的就是能盖完那几十个该死的公章。为了获利政府审批动辄盖上百个公章,岂止是笑话,众所周知市场经济体制,明确了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然政府主要职能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四项,则审批经济中的权力之手就应该被约束;现在政府官员其实谁都知道,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的职能就应该着力于宏观管理,就应该缩回那两只习惯乱伸向市场的手,那么很简单,就是简政放权,就包括尽量简化行政审批手续,降低社会成本、又可减少权力寻租的腐败机会。而政府乱伸乱抓的审批之手,恰恰是政府改革过程中不断要精简裁撤的对象。遗憾的是喊了那么多年,基层政府热衷于盖公章的热情仍然持续高涨,仍然盖得不亦乐乎,何也?利益驱使,恶习难改。
一个项目盖上百公章,这不是笑话,也不好笑,当我们嚷嚷着要求西方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时,仅凭公权力手上依依不舍的一大堆公章就足以彰显自欺欺人了。一个项目、花几年时间、盖上百个公章,只可能是人浮于事下的行政低效与潜规则并行的腐败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