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年1500多顿饭局公务应酬“吃不消”的市长

(2013-03-09 17:26:30)
标签:

只是

既得利益者

财政

多餐

大部分

分类: 红茶杂谈

1年1500多顿饭局公务应酬“吃不消”的市长1年1500多顿饭局公务应酬“吃不消”的市长1年1500多顿饭局公务应酬“吃不消”的市长1年1500多顿饭局公务应酬“吃不消”的市长1年1500多顿饭局公务应酬“吃不消”的市长1年1500多顿饭局公务应酬“吃不消”的市长1年1500多顿饭局公务应酬“吃不消”的市长1年1500多顿饭局公务应酬“吃不消”的市长
              11500多顿饭局公务应酬吃不消的市长

 

有记者在基层了解到,公务接待中较为流行的喝酒之风已经成为影响群众对党员干部印象的重要因素。而既要陪上级、又要被下级陪的“两陪”干部,在上下两个酒场之间奔波应付,身心俱疲。大部分干部也反对过度的公务应酬,但在扭曲的酒风之下,一些干部“不得不喝”。中部地区一位市长透露,他一年有日程安排记录的饭局超过1500多顿,平均一天四五顿,基本上没在家吃过饭,牵扯太多精力,实在吃不消。(人民网3月7日)

记得不久前也有一位副县长向媒体记者吐槽说自己曾经一天陪上级领导或客人泡八次澡、早上吃四次早饭,并声称基层干部接待考察成了“体力活”。言下之意现如今当官相当的辛苦,但媒体曝光后,官员这各矫情却让老百姓相当的疑惑和不满,难道一个副县长的工作整天就是陪领导泡澡堂和吃喝玩乐吗?如出一辙的是上述声称1年1500多顿饭局“吃不消”的市长,看起来是在诉苦,在诉说自己并不情愿,而且“实在吃不消”,但这种向公众撒娇式的报怨,能获得同情吗?显然不可能。

我们不妨来看看那位一年吃1500多顿公款招待饭局的市长到底又能祭出什么新的苦难理由:借用媒体的调查结果:一些干部存在三个“不得不喝”:上级来检查,为撑面子不得不喝;下基层考察,为了“不驳”基层热情不得不喝;酒桌上人人都喝,怕成“另类”不得不喝。三个理由让市长“不得不喝”,我相信这种玩命的喝法绝对伤胃伤身体,但与此同时,难道这不同样伤老百姓的血汗钱吗?不伤党和政府的形象吗?三公消费居高不下,愈演愈烈,往往很多时候正是否那些为公款吃喝叫苦连天的干部拼命给自己找理由去“自找苦吃”的,又怪得了别人?

 

就拿刚才那位市长的理由来看,上级来了要撑面子不得不喝,到下级去又美其名曰“不想驳基层的热情”,还得喝;同事之间喝吧,更是只因为不想成“另类”,这些荒唐的理由,其实都是扯蛋,你个堂堂的一市之长,放着中央关于严禁公款大吃大喝的三令五申,放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于不顾,带头为自己找理由吃喝浪费,现在好了,反而诉说自己是受害者,以为能得到群众的同情,其实恰恰相反,除了体制内成群结队的公款吃喝群体“感同身受”的支持外,恐怕老百姓只会吐口水。

得了便宜还卖乖,这是当前那些顽固坚持大吃大喝的干部典型特征,不仅仅有一天陪泡8个澡、吃4 个早餐的副县长,更有哀嚎“鲍鱼饭局吃太累,梦里都想小米汤”的局长同志。表面上看,这些既得利益者似乎并非不明白三公消费的危害,比如一年吃1500多顿接待的市长自己也承认了,“牵扯太多精力,实在吃不消”;但既然吃不消,而且中央更是三令五申的反对大吃大喝,为什么他们作为一地之首长,偏要带头大吃大喝浪费公款呢?为什么明知对身体的损害,而且牵扯太多精力吃不消,却仍然要冒“死”吃喝呢?说白了,一是不用花自己的钱,也就是不心痛;

 

二是用公款吃喝来彰显自己的地位,也就是官本位,特权思维;三是官场恶习难改,自己随波逐流。现在我们才明白了,为什么上级的三令五申却管不住官员一张嘴,原来基层的这些领导干部,永远在为自己找理由,吃了喝了,还说自己亏大了,老百姓深恶痛绝,官员却也表示吃得痛不欲生,岂不怪哉!实事求是的讲,公务接待是政府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但目前公务接待几乎已经被异化为了“酒局”,按接待对象的级别拼的是排场,讲的是特权,没有人会真正心痛这些本来可以更多的投入民生的财政公币。

 

虽然很多官员所谓“鲍鱼饭局吃太累,梦里都想小米汤”是真实的心态,虽然市长一年吃1500多餐接待饭很“吃不消”,虽然副县长陪领导一天泡八次澡成了“体力活”,但“三公消费”却年复一年居高不下,难道不应该检讨这种源于体制和恶习的接待怪圈吗?如果让领导们自掏腰包,你们还会吃得吐血都不停嘴吗?没事吃饱了来撒娇诉苦,只是别噎着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