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诊时娃痛苦倒地无人让号拷问着原本善良的社会良知

标签:
神经层次结局结果成年人 |
分类: 红茶杂谈 |
千辛万苦挂号排队等着看专家号,如果一名痛苦万分的孩子也在队伍中,而且恰好排在你的后面,你会怎么做?是坚守自己排队的原则,还是让孩子优先就诊?近日,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副教授徐雁发的一条微博,在网上引发大讨论——5名成年患者竟无一人肯让孩子优先看病,这种冷漠让在场的医生护士欲哭无泪。微博中写道:“下午,专家门诊,见一小女孩痛苦地躺在候诊区的地上。问患儿家属,得知挂的是6号。护士与前面5位患者沟通,能否让小女孩先就诊。结果,5位成年患者没有一个同意。整个下午,感觉诊室异常压抑,有想哭的冲动……”(北京晚报2月2日)
显然不仅在场的医生护士欲哭无泪,恐怕所有看到这则新闻的人都会感到澈骨之心寒,人性冷漠至此,竟能心安理得的对重病急症的孩子熟视无睹,甚至能够所有的人都一致坦然的拒绝医生护士的好心规劝,不能不让人反思其深刻的社会大环境背后的道德原因。某种程度上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浮躁社会,人性冷漠几乎成了一种常态。针对此事,有位女网友也回顾了自己的亲身遭遇:“怀孕挺个大肚子,有天肚子痛,痛到走不动路,去医院挂了急诊,前面有人排队,太疼又担心宝宝,想商量下能不能先给我挂个号,不同意,最终宝宝还是没保住。”;
同样我们应该还记得曾经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同样是17名路人从车祸倒地的小女孩身边冷漠的路过,很多人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视人的生命如无物,同样引发了几乎全民大讨论,只是这种讨论或反思似乎并没有改变不堪的大环境。作为成年人,给一个病重的孩子让个号有那么难吗?或者说到底有多难呢?何况医生护士已经在现场进行沟通了,换位思考一下,照讲也就六个人候诊,让个号也不至于天塌下来,想想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也遭遇此场景,自己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呢?也许就象有部分网友所声称的,“协和的号都是熬夜排队挂的,抑或是从票贩子手里高价买来的,成年患者的焦急心理可以理解。
现实不是童话,谁也不能把谁一竿子打死,各有各的苦楚”。什么叫可以理解?这都是一种为自己自私冷漠进行开脱的借口而已,只能证明当今社会,基本的人性善良在利益权衡的天平上,成了一文不值的摆设,甚至连摆设都不是了。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此典型的社会冷漠案例被曝光后,只不过又一次震撼了国人的内心世界,绝大多数网友的回帖也能看出,坐在电脑前的中国人,其实也是完全可以辨清道德底线,也明白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人性本善吧。但现实中,这些人性善良的道德观却又似乎被人们情不自禁的抛弃,就象上述被医生协调让号无果,所有的人此时此刻选择了情愿看着痛苦的孩子而无动于衷,这又让人情何以堪?
面对如此令人寒心的结局,有网友就感叹,“如今的社会把人性的善良都磨光了,剩下的只有冷漠了。”但现实往往就是如此纠结,明智应该如何做,摊到自己身上时,往往就变得麻木不仁,这种心态看起来很矛盾,其实正是一种现实的社会道德困惑。但对于此事是不是也在让我们反思的同时,可以从医院接诊候诊制度上赋予医院医生一定的调整权限呢?患者候诊按号码顺序从原则是是制度化规定的,排队候诊的病患看起来有权力坚持不让号,我们抛开病患的道德层次,但为什么不能让医生或护士根据病患的现实状况,临时进行调整安排呢?
医院更重要的一项职能便是救死扶伤,就是尽可能的救急,不能排队排到后面的人快死了,也非得按顺序让他在后面等死吧?这是再简单不过的常识,相信如果赋予医生护士调整的权力,不愿意让号的人也得按既定规定让号了。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指望靠病患的道德自觉来维持诊疗秩序,有时候制度往往比道德更有现实意义。屡屡展现在我们眼眼前的一幕幕关于人性冷漠的现实活剧,也不断的触动着国人的敏感神经,拷问着原本善良的社会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