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青柠红茶
青柠红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4,075
  • 关注人气:22,4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矛盾的俗语里看中国人的智慧

(2012-06-24 21:13:05)
标签:

中国

宋体

俗语

三个臭皮匠

拿捏

杂谈

分类: 红茶杂谈

从矛盾的俗语里看中国人的智慧                                    从矛盾的俗语里看中国人的智慧

      中国文化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比方说有威武不能屈,又有大丈夫能屈能伸;有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又有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些俗语充满了矛盾,于是有人问:是不是我们的思维逻辑本来就有问题?也有人贬损中国人耿直却又圆滑,坦诚却又世故,谨慎却又大胆,讲实惠却又势利眼,尚礼仪却又少公德,主中庸却又走极端……中国人不接受一种彻底的思想方式,而安于在空浮马虎、四平八稳、得过且过、自我欺骗、折中妥协的方式下过活。不过,我倒不这么悲观地看中国人的智慧。首先要明确的是,矛盾属正常,而非逻辑有问题。这些俗语的来源,并非一家一人之言。比如江山不移随遇而安,前者似儒家之言,后者属道家之语,有矛盾当然正常,不能说谁谁的逻辑有问题。再说,世事变幻,此一时,彼一时,哪有绝对的真理呢?两千年前的荀子说制天命而用之,在古代这是有积极意义的,而如今我们说敬畏自然,在现代这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世殊事异,只有适合的才是正确的,一千年后的人类,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也会指责我们矛盾。这么看,我们几千年间流传下来的俗语有矛盾,也就正常了。
     世相纷繁复杂,原本就充满了矛盾。比如,是好,还是不好呢?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是说不好;满罐不响,半罐晃荡,又在渴望的境界。这两种现象都是事实,于是便启发人们作相反的立论,应该说都是有理的。另外,立场不同,自然也会有矛盾的立论。比如人靠衣装人不可貌相,看似矛盾,可前者是从衣装者一方说的,他想靠衣装扮靓自己,所以他取的是肯定;而后者是从貌相者一方说的,提醒自己不要被衣装迷惑,取的是否定。只有把两句话,放在一起,才会感到矛盾,可事实上不可能在一方使用。     矛盾无处不在,所以矛盾的言论也就能共生共存。在辩论时,正方与反方的观点,必定相左,之所以进行辩论,是因为双方观点都有站立的依据。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元帅的士兵,未必不是好士兵。虽然对立,但两种观点,都能成立。所以我认为俗语的矛盾,并非只是中国现象,虽然有人为附加的色彩,但基本反映的是事实。
     如果这是中国现象,这恰恰反映出中国人的智慧。既然正反都有理,那我就至少给出两种说法,供你选择,你可以选择,也可以选择彼此之间的任一点,而不是让你接受一种彻底的思想方式。比如有众口铄金,也有清者自清;有人善被人欺,也有善有善报。这等于在问你:是相信流言,还是相信人格?对善良有信心,还是没有信心?这要你自己选择,而我们真正在选择的时候,基本上会达成这样的共识:既不能无视流言,也要相信自己的人格;对善良信心不足,又不至于失去信心。俗语的智慧,不仅体现在俗语本身,更体现在你选择时拿捏的尺度。选择的意义,在于避免一边倒。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种人格好是好,但只有刚劲,如果人们都只信奉这一人格准则,那么基本上都玉碎了,也没有后来人了。这时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就显出了另一种意义,它旨在保全,但只有这一句,显然也不行,它缺少了对理想的坚持。所以矛盾双方的共存,是为了求得一种平衡,任何一边倒都是可怕的。要么是身体的毁灭,要么是精神的毁灭。矛盾的俗语,体现了相互矫正、相互牵制的用意。忠臣不事二主,为了强调气节,却走向了极端,所以识时务者为俊杰,对于忠臣不事二主,是一种矫正,而彼此之间又相互牵制,这种变通避免了生硬和绝对,使之更接近真理。
     俗语大都来源于大众阶层,大都起源于现实,如果现实不容乐观,那么俗语里也就带有不容乐观的成分,甚或是低俗的成分。比如人善被人欺”“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人贫志短,马

瘦毛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俗语,虽然揭示出一定的真实性,但属于消极的一面,因此还需要有能体现积极意义的言语,来对人进行提升。如善有善报”“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贫贱不能移”“出淤泥而不染等,都体现出了一种希望和理想。文化有没有高贵的气质,要看它里面有没有理想的成分,只是现实的总结,可能会诱发悲观,所以要有超现实的力量来引领人生。我们的智慧大都源于自然万物的启迪。天行健”“地势坤”“天人同构”“与天地合其德,都说明我们是从自然中萃取出伦理道德的,而自然有阴阳二气调和,不走极端,所以我们的道理,也常常不走极端。自然的弹性造就了我们智慧的弹性,自然的弹性保证了大地万物的生存,智慧的弹性,为不同人的选择和存在,提供了支持,它让人感觉处处皆有路。
     有人要说,弹性诞生了圆滑,圆滑的智慧又造就了圆滑的人们。从生存来说,圆滑也未必是贬义,就好像明哲保身也未必是贬义一样,毕竟世间最大的法则是生存法则。况且没有哪一种文化是尽善尽美的,中华文化自然有它的欠缺。而优长本身就意味着某种欠缺,就像有光亮,就会有阴影,光亮越亮,阴影越深。就像有圣人,也就会有大盗。所以欠缺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发挥优长,而尽可能地避免欠缺。上文的论者,就是陷在欠缺的泥坑里,不能跳脱,于是制造了一些消极言论。一个人,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没有自信,是可悲的。解读中国智慧,一定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的文化一向嘲讽刻板拘泥,不知变通。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这些都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像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个和尚没水喝,若能知道这是不同前提下的结论,便不会有困惑。前者是在好的机制、好的集体里,当然人多便于集思广益;后一句是批判人浮于事的现象,批判的矛头既指向集体,也指向个人。再比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百无一用是书生,一边抬得很高,一边贬得很低,可前一句抬的是读书,后一句贬的是书生,本不是一回事。说后一句的,一种是书生的自嘲,叹抱负难以施展;一种是实用主义者的评价,比如你让一个教授去修电视机,他修不好,你骂他百无一用,这当然很不公平;还有,就是人们对读死书之人的嘲讽,是的问题,还是的问题,很值得深思。只有了解一句话可能产生的条件和背景,才能真正解读其中的智慧。
      变通虽是中国智慧的特点,但要求你是在有坚持有原则前提下的变通,而不是一味地耍滑头。孟子说此一时,彼一时,孔子说无可无不可,不代表他们心中没有坚持,相反他们坚持的力量至大至刚。他们的内心像一座高山,他们的变通像四季流转,不管怎么变,山一直在那。所以领悟中国智慧是有门槛的,你对真善美要有一定的辨别和信仰,才不会在这座智慧迷宫里走失。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关键点不在文化,在我们的运用,中国智慧是很讲究运用的,讲究拿捏的尺度。自己没拿捏好,而来怨文化,是不负责任的态度。这让我想到了丝竹乐器跟键盘乐器的区别,后者的音区一目了然,即便是初学者,也容易找到相应的键盘,而弦乐器就不同了,某一个音的确定位置是较难把握的,需要你去拿捏,而高手就在于拿捏得到位。中国智慧就是这琴上的弦,是妙音还是跑调,就全在你的拿捏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