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之道,何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里面的一句话,虽说此“大学”非彼“大学,但是两者在开明启智方面,还是无碍相通的。既然如此,那么大学的作用我想也应如译文所说的一样——“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时间上最远的距离是从头到手,最悲哀的事情是说到做不到。可是在社会矛盾日渐激化的今天,想要推行这种“大学之道”谈何容易。不仅需要有文化素质,更具备了文化责任的教学队伍,还应该有务实求知,尊师重道的学生基础。
我们就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了:大学应该教给我们什么,这个历史阶段的大学应该教给我们什么呢?
能力。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大学是个综合性学习场所,不是培训中心,技术学校。单纯地教授专业技能显然有悖于时代背景,更不能满足我们对文化,对知识进一步地渴求。所以,看似独立在专业之外,可有可无的能力培养其实是个不容忽视,值得重视的关键点。
能力培养和传统的学习模式不同。不能完全依赖,不,应该是不能依赖于师长的教导,要有强烈的自觉意识,要构建专属于自己的基本界。大学好比是一个实验室,在它给我们提供了实验仪器,材料,导师和伙伴的同时,更提供了宝贵的“允许犯错,可以重来”的机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积极尝试,勤于思考,加强交流与沟通,进而调和矛盾,解决冲突。滴水穿石是自然之不弃,铁杵成针乃人生之坚持。当然,要想掌握这种能力,掌握好这种能力,仅仅有勇气和决心是不够的,更应该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拓展。虽然,这个过程会充满困惑艰辛,苦痛挫折,但是,一旦登堂入室,就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即使在社会这所大学,也将自立自强,受益终生。
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用非所学”的现象早就屡见不鲜了,谁也不能保证一定会从事与专业挂钩的工作。当我们无奈选择了一项陌生的工作,接触崭新的行业领域时该怎么办?是心不甘情不愿地敷衍了事,还是挖掘潜能,重振旗鼓?如果选择了后者的话,那么我们在大学期间所学到的“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就会成为我们克敌制胜,鹤立鸡群的不二法门,照样可以成就一番足以夸耀的传奇人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