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阴阳变化

标签:
孔子万象《易经》太极伏羲杂谈 |
分类: 红茶哲理 |
孔子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把《易经》整理出来,为《易经》做了《十翼》(也称《易传》),把《易经》从一本用来占卜的书,提高为宣扬哲理的书。而这种哲理是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真正实践的。其实,我们随时随地都在用《易经》,只是日用而不知而已,因为它毕竟已经离开我们那么久了。再加上很多人一直说《易经》很难,是学不懂的,而当你去翻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很多文字确实不认识,于是就放弃了学习。所以,今天我们才会重新用现代的语言和观念,来梳理这个对我们影响非常深远的原点——《易经》。在中国,几乎人人都看过八卦图,家家户户也都挂过,只是搞不清楚那是做什么的。伏羲的八卦告诉我们一个宇宙最基本的秘密,我们用两个字就把它讲完了,叫做“阴阳”。举例说,白天是阳,夜晚是阴;天是阳,地是阴;大拇指是阳,其余四个手指是阴;奇数是阳,偶数是阴。阴阳之间的关系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样才有生命力。这就是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一阴一阳产生了宇宙万象。伏羲氏当年根本还没有文字,所以只有用图像,伏羲的用意是要告诉我们整个宇宙的状况。《易经》是从开天辟地,也就是今天科学上所讲的大爆炸说起的。据现代科学考证,地球是在宇宙大爆炸时诞生的。而七千多年前的伏羲,就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从一个整体中生发出来的。太极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名词,这个词是孔子说出来的。什么叫太极?“太”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一部分是“大”,一部分是“、”“大”字不必说,那一点就代表“小”。所以太极告诉我们,大极了,而且又小极了。“其大无外”大到没有外面,够大了吧?“其小无内”,小到找不到里面,够小了吧?那叫什么呢?最后他就想到叫太极。这个名字起得好!用现代话来讲,太极就是宇宙一切一切共同生存的平台。宇宙只有一样东西,叫自然。宇宙万象都在变,但这个变当中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就叫做规律。变化后面那个不变的常则就是自然规律。《易经》看起来神秘难懂,其实就是对宇宙间自然规律的探索与揭示。
伏羲氏通过仔细观察和认真思索,终于在宇宙的千变万化之中,找到了大自然的规律和一种代表自然的力量,但是在那个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伏羲是用什么方法,把他的重大发现记录下来的呢?他细心观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一个小孩第一次出去打鱼,回来之后很高兴,全家人要庆祝一下。当时没有文字,所以就拿根棍子做个记号,表示这是他打的鱼,下次再打到就再加一条。伏羲觉得这个方式很好,所以就画了一道“—”。这个“—”就是代表宇宙一切一切自然的力量。我们把它叫做一画开天。但世界绝不是那么单纯的,太阳既然会从这边下去,又从那边上来,这其中一定是有两股力量,一股把太阳拉下去,一股把太阳拉上来。有一股力量把水拉上来,叫涨潮,就有一个力量把水退下去,叫退潮。最后伏羲从人类的身体取得定案,因为那时候的人都不穿衣服,伏羲发现男人跟女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生殖器的差异。男人的生殖器就像是一条线,它是阳的,而女人正好是阴的。男阳是“
”,女阴是“--”,这两个符号就确定了下来。伏羲氏通过观察大自然,观察人类自身,创造出了代表阴阳的符号。太极就是宇宙的起源,而两仪就是阴阳的变化。伏羲一画开天,这一画就是孔子所说的太极,而这一画所生出来的阴爻和阳爻,就是两仪。那么两仪是怎么生出四象来的?世界上的东西都是有阴有阳,而且是分不开的。拿一天的气温来说,热是阳,凉是阴。我们早上起床,太阳已经出来了,这时候会觉得热吗?不会。因为上面的太阳虽然是热的,但是热量还没有完全照到地面上,大地还是凉的,所以早上叫做少阳。等到了中午,上面下面都热了,就叫做老阳。到了黄昏的时候,我们可以感觉到,虽然大气还很热,但是上面已经开始凉了,因为夕阳没有什么热量了。太阳快下山的时候,上面慢慢凉起来,下面还是热的,所以黄昏叫做少阴。到了晚上l2点,上面下面都冷了,就叫做老阴
“四十而不惑”的成果是什么?是“人不知而不愠”。“愠”就是小小的生气。因为你对自己的原则已经不惑了,可是别人会惑,人家会说:“你干吗这样子?”遇见这种情况,你一点都不必生气,因为别人没有办法了解你,你生气做什么?“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难做到的事情。今天许多人跟孔子所讲的刚好相反,是人不知而大怒:“你不知道我是谁吗?瞎了眼了!”完全与孔子背道而驰。其实“隔行如隔山”。你在你的行业里面再优秀,再特别,但别的人还是会不认识你,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你自己不迷惑就好了,别人怎么想,别人怎么看,那是别人的事情,你完全没有必要生气。五十而知天命”对应哪句话?叫做“发愤忘食”。人不能小时候就发愤忘食,因为那时候志向没有定下来,原则没有定下来,更因为那时也没明白自己这辈子是来干什么的。在这一切都没有确定的时候发愤忘食是很危险的。发愤忘食干什么?看言情小说?完了。交朋友,也完了。上网吧,更完了!发愤忘食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你知道这一辈子要做什么的时候,才可以发愤忘食地全心全意去做。这个时候不能再计较了,更没有什么可犹豫的了。“六十而耳顺”的成果,孔子用四个字,叫做“乐以忘忧”。如果一个人明明身陷忧愁的处境,却还乐得出来,这种人就是糊涂,就是麻木不仁。乐以忘忧,是说要把所有的忧愁都当做乐趣来看:这件事对别人算是忧愁,但是对我就是乐趣,因为这是我要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命。别人觉得我辛苦,那是别人的事。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当中,还有忧,还有惧,还有虑,还有很多阻碍,就是表示自己还没有发愤忘食,还没有全力以赴。一个人找到自己要做的事,就会忘记辛苦,但这只是初步而已。以后还会有很多人打击你,会有很多人在背后议论你,甚至公开向你挑战,想抓你的小把柄,而你抱着“无所谓,本来就是这样”的态度,一笑了之,这才叫做乐以忘忧。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他们会觉得很忧虑;但是在你看来,这是一种乐趣,因为接受有具体目标的挑战,本来就是一种乐趣。这才是《易经》有阴有阳的一种变化。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成果,孔子也用一句话来表述,“不知老之将至”。孔子从来不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因为他根本没有年纪大的观念。一个人怎么做都很自在,都没有苦恼困扰,怎么会觉得自己老了呢?人要服老,不要认老。生理年龄是谁都逃不过的,但是精神、心理的那种状态每个人都不一样。孔子永远保持年轻,就是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具体实践的结果,这些都在《论语》里面。我读完《易经》以后,重新去看《论语》才知道,孔子真是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