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青柠红茶
青柠红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4,075
  • 关注人气:22,4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偷腥

(2010-08-15 17:29:24)
标签:

《红楼梦》

警幻仙子

贾琏

杂谈

分类: 红茶杂谈

关于偷腥

关于偷腥

关于偷腥
                   关于偷腥

    今早闲来无事,翻看《红楼梦》,刚好翻到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正讲到贾琏趁凤姐伺候听戏设席之际与鲍二家的偷腥,想来“偷腥”之事自古常有,无论在今天还是在过去,他都成为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故事形态,混迹于生活,即隐蔽于生活,众人又心照不宣,它成为了成人世界里的一剂偏方,伺奉的便是****。
       “偷腥”不同于情人,“偷腥”就字面意义上来讲,形象类似于馋嘴的猫儿,吃鱼一般自然,是****的一种,可谓人之常情,但当今社会上所讲的情人,在乎一个情字,与腥臊无关,甚至有一些褒义,情在于一个情字,不但是****的满足,还是情感的寄托,中国的文字意蕴深厚,妻子可以称作“爱人”,既有“爱”又是一个“人”,这里所谓的人,和普通意义上的人甚为不同,这里所谓的人是在内心和生活中占有一定位置的,有现实意义和情感意义的“人”,俗语所谓的就是有分量,分轻重。“情人”不同于爱人的是有一个“情”字,情乎于欲,安乎于情,远止于理,情是在理智之上的,我们可以把它划分在道德边缘,既有合理的一面,又有猥琐的一面。
       我们再分析一下,不同年龄段的男人“偷腥”所需要满足的心理,十多岁,二十来岁男人偷腥,是对性的好奇与冒险,感情位次,****在于尝试,早熟而又带有男人与生俱来的孩子般好奇与好胜的心理,偷腥的最明显的目的就是玩乐,在****中寻找乐趣,是男女双方面的,你情我愿,不同于交易,带有隐蔽的犯罪得逞般的小愉悦,但如果在其中加之感情,则可谓是真正的“肉体的欢畅”了,这又不同于《红楼梦》里警幻仙子口中褒义的贾宝玉的“淫”,贾宝玉的“淫”是“意淫”,是既有耳膜撕咬的肌肤之亲,又有上升于肉体的心灵之爱,“淫”的单纯,“淫”的真切,警幻仙子称之为“淫”,我们不妨视之为对林黛玉的“爱”,一种与生俱来对女孩的爱,如同男人爱花,几分爱惜,几分怜惜,几分欣赏,几分珍视。男人爱花是抱有复杂的情感的,俗话常说,爱花的男人都爱妻子,不无道理。
       少年男子“偷腥”是懵懂的对性的探索,青年男子则加之与****和感情,既有少年对情感和爱情单纯美好的幻想,又有成年男子的玩乐之心,这一阶段的男人还没有太强的责任感,仍旧是玩心当道,爱欲迷人,我们总说《红楼梦》是一本“大书”,即使在今天它还是有现实意义的,仅仅从情感和世故两方面各中学问就耐人深思,这四十四回的情节并不曲折但结尾轻描淡写的一笔确颇有深味,鲍二家的吊死了,贾琏暗地里给了二百两银子,单单这两个情节就很有研究,而曹雪芹确仅仅用简述的方式写下这一情节,可见曹雪芹写《红楼梦》真是惜字如金。鲍二家的吊死也许并不代表这个女子有多么刚烈,一是王熙凤心狠手辣,这女人自知凭自己的资历远远不是王熙凤的对手,早晚不得好死,另一方面舆论与流言是一把无形的剑,可致人于死地而后快。王熙凤说任死者的家人告去,来的底气十足,而贾琏打发二百两银子平息此事,却不单单仅仅是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任何一种****都脱离不了感情,我姑且浅薄的认为贾琏对这****的女子尚且存有情感,因为毕竟这死去的女子使双方在****上得到了欢愉。
        中年人“偷腥”则可以清楚的将感情和肉欲区分开来,在他们看来两者可以毫无瓜葛,“偷腥”更像是一场你情我愿的买卖交易,早已远离道德的范畴,视情感如粪土,在意的往往是利害关系。它带有一种中年时期特有的世俗观与冷静  “偷腥”不同于情人与爱人,更无法比拟一直被大众称道的美丽爱情,我更是不敢妄加评判真爱,这种情感实为难得,爱,不是肉体的欢畅,不是精神的绽放,它是一场灵魂的朝圣。——叶芝(英)我总想先哲的思想里寻找爱的真谛,我总想凭借别人的智慧解决自己的迷茫,我总在不能明了事物的真相的时候寻找一个出口,我总在最不经意间发现思想迷惑的元凶。
        如果说你已经将《红楼梦》这本书翻旧了还不解人间百味的话,想来我还不如补天漏石的这般蠢物了,难以言说的是其中的味道,它总是给我一个讯号,仿佛人生本来就应该是悲苦的,而《红楼梦》偏偏又写的太过悲苦了,沉重的压的人喘不过气来,生命如此之轻,承不住一句恶毒的流言,生命如此之重压得跨宅资深厚的“假”府,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我总会在虚幻的大观园里驻足,飘飘仙乐带走的何止是林黛玉诗一般的精魂,还有青春里再也找寻不到的爱情。
        《红楼梦》中每一章回凡是有喜庆热闹的场面,就必然有悲凉残忍的事情发生,总是浮尘上缀着鲜花绿柳,暗地里却是尸骨,作者的妙处在于就是这般光景却不让人读的胆战心惊,桃红柳绿表面忙,丝丝东风筋骨伤,一盏元宵佳节里的花灯怎么能照亮贾府深宅院落中的腐毒与黑暗,人损于****,失在盗邪,诗文再美曲终人必散,锦衣玉食不曾比得雪中炭暖,势如潮水分东西而走,荣华如云烟尚有消散之时,反认他乡是故乡,曲终人散终散场,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人生如戏,爱也如戏,我们是折子戏里不起眼的角色,难免在曲终人散的时候,空空然无处找寻,何谓真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七夕,随想
后一篇:夏天过去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