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正视《蜗居》一样正视“恐归”
现在有一个热词叫“恐归族”,因为现在马上春节了,有很多人在城市赚的钱不是很多,或者因为还没有恋爱怕被父母催促而不想回家或者恐惧回家,我觉得情感方面的问题可能现在是普遍的问题,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带回家者,给父母见的人。
但是我觉得因为现在整个的城市化之后可能会越来越多的人群,恋爱和时间的人会晚一些,恋爱期波动性会比较大,这个我觉得可能也是社会发展当中必然会碰到的问题。可能会跟老年人那边的心理期待有所差异,但是我觉得这个必须也是跟《蜗居》一样,要正视他,这个变化的确是存在的。现在这些年轻人到城市里来有一种被剥夺感,在农村也许他的生活还好,但是到了城市他是最底层的。但他也不能回到原来的生活里,就很难受。这种焦虑是因为他有了对比,社会地位、收入、跟他的期望不成比例。我们年轻时觉得自己不回家在学校读书是勤奋,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他们是被强迫的无法满足别人对他们的期盼。
大学毕业,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家长要意识到这也是社会常态,但如果家长不这么想,作为孩子也应该去引导家长,告诉他们这个社会的现实,你让我都考公务员不可能啊,几百比一,所以只能从现实做起,家长尽管对我不满意,但是还是在脚踏实地在做,做了铺垫,积累了资本,这样孩子对家长这种引导,已经大学毕业的孩子更加成熟,会积极主动的自己做家长的工作,而不是躲避,越躲避自己内心深处越惶恐,起码自己要积极起来,父母看到孩子即使现在不尽如人意,但是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也会安心。
同时,面临这种问题的年轻人在大的方面还要社会看清楚,咱们活在这么一个历史阶段,这个历史阶段的关键词是发展、提速、结构调整、利益重组,文化横冲,信息滔滔、诱惑遍地,这个阶段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这种迷茫、彷徨的感觉,不光普通人、年轻人,甚至奥巴马也有无所适从、失落的时候。这个历史决定了人们必须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你躲不得,再一个把它当做磨炼自己的机遇,于是你的心态容易变得积极,相对来说乐观一点去面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