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热播电视剧《蜗居》观后感

(2009-11-27 12:39:31)
标签:

蜗居

观后感

市长秘书

海藻

女大学生

杂谈

分类: 红茶杂谈

     热播电视剧《蜗居》观后感

            热播电视剧《蜗居》观后感
     这个周末,我花了一天时间,在网上把当前各家电视台热播的35集电视剧《蜗居》看完,有人说《蜗居》里台词对白很黄,应该列入少儿不宜片,其实,当你认认真真看完《蜗居》后,你会发现,它讲述的就是自己的故事,或者就是你朋友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剧中的人物,在我们生活的都市里,随手一抓,都能逮到生活里的原型,至于剧中的个别台词,都是我们在生活里常说的话,如果那个样的对白都很黄,那么,我规劝一些人还是生活在真空里为好。
     其实说《蜗居》台词很黄的人,在现实生活里,他肯定是虚伪的人,除非他不谈恋爱,除非他不需要性爱生活,除非他眼里容不得别人的感情生活,真有这样的人,不是生理有问题,就是脑子有问题,有些虚伪的人,私下里做的,说的,比《蜗居》黄十倍,百倍,只是他不情愿拿到台面上,故装“文化人”,这些人的内心其实很阴暗,在现实生活里,我们还是远离他们为好。有人说《蜗居》是一套房子引发的悲剧。《蜗居》之所以引来如许多观众的共鸣,是因为它拍出了房奴的辛酸、艰辛和奋斗,才让这么多房奴观众心有戚戚焉。它不是故事,而是数以万计的房奴的真实生活,现实残酷直击心灵深处。《蜗居》的主线是用一套房子把故事中的人物串联一起,透过房子,我们看明白现实里城市生活的压力,郭海平,一个复旦大学的高材生,每月工资3000多,面对百万一套房子,她这位城市的外来人还能怎么样?只能哀叹现实的不公平。女人最大的幸福就是生活有安全感,房子都没有,哪来的幸福,哪来的婚姻质量?哪来的生活安全感?她的妹妹郭海藻,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姐姐的一切,她都看在眼里,铭记的心里,对现实不满,反叛的思想,让她明白了,女人工作的好,不是自己的能力,你能力再好,没有人给你机会,改变女人的命运,就是要看她到底跟在谁身边。郭海藻有了市长秘书的呵护,呼风唤雨,老板在她面前唯唯诺诺,有了市长秘书这个靠山,她比姐姐提前五年拥有了高档住房,她帮姐姐解决了婚姻危机,免除了姐夫的牢狱之灾,她穿上了名牌衣服,常去高档消费场所,享受了同龄女孩一辈子永远都不能或不敢想的生活。
     剧中郭海萍说:“男人若真爱一个女人,别净玩虚的,你爱这个女人,要给的,既不是你的心,也不是你的身体。一是拍上一摞票子,让女人不必担心未来;二是奉上一套房子,至少在不能拥有男人的时候,心失落了,身体还有着落。”话语虽然赤裸裸得庸俗,但却道出了不少恋爱中和结了婚的女人们的心声。从面上看,正如网上很多人提到的,什么台词太露骨,什么尺度把握欠妥,什么影射某个城市不好,什么太写实等等等等,看起来话都没说错。然而,仔细看下来,觉得这些东西似乎都是经不住争论的。就拿写实来说吧,看过该剧的人可以仔细想想,《蜗居》跟真正的现实其实比起来实在是差的太远的。远的不说,就重庆文强的那个啥《亮点》茶楼和其他很多事情的现实《蜗居》就不稀得比较了。《蜗居》象所有的文艺娱乐类作品一样,还是很注意化妆术的。就拿剧中的人物设计来说,男主角只是一个官府里的秘书,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该剧主创人员的良苦用心,不希望审查时被枪毙掉。至于里头涉及到的台词等等,仔细看看,都很用心地进行了化妆。诧异的是,竟然还有那么多人觉得吃不消?
想知道的是,这些人觉得吃不消的究竟是什么?这恐怕就是该剧作者厉害的地方了。看过一篇该剧的评论,标题用了“一根刺”这样的字眼,觉得很贴切。
      该剧作者厉害就厉害在用“一根刺”,而不是用一柄刀剑或一支枪这样的拙劣手法去面对时代,或者说面对时代的暧昧。也真想不出,面对时代的暧昧,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达到让人有痛感的效果。这就如同美国人的金融手段,你不去直面它时,它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运作走你的温暖。但当你直面它时,你恐怕有的常常只是无奈。无奈你看不清它,更别说拿住它。《蜗居》正是用了一根刺,没有声嘶力竭全力以赴地去刺,而是轻如鸿毛地把刺装在了两个栖身异乡城市的女人身上。于是,如有神助,女人命运身不由己的潮起潮落中,正好吻合了暧昧现实运行的节奏。于是,想刺的时候,便总能刺到暧昧现实的痛处。房子问题,腐败问题,就业问题,两性问题等等等等。刺对了位置,人们便容易共鸣。当然,共鸣也分两种,一种猛醒叫好,一种暴露恐惧。第一种不稀得说,无疑是被时代的暧昧忽悠到无奈的人群发出的声音。第二种显然不是,本来对现实挺满意的,暧昧好啊,正是这些暧昧使得自己的一切顺畅而又舒服。就说房子问题吧,经历过经济危机的日本人就对剧中人那种对占有一套房子的病态热情十分不解。他们的意思是,买房和租房跟幸福无关。
     我们的现实真是这样吗?卖地卖房利益链条上的人可不喜欢你们这样想。虽然知道这生意越做越离谱了,但继续忽悠基本上已经变成一种利益驱动的本能了。真要崩盘,到时候再说吧。《蜗居》显然是刺痛这些人了。再说腐败,这些年跟房地产相关的腐败案时有曝光。很多案子都不小,而且窝案不少。记起有人说过一句很简单的话,大意是,哪儿羊多哪儿的草就肥,哪儿羊多哪儿的狼也就多。还真是这样。一天散步,本人走在城市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举头望去(没望见明月,房子太高,挡了),不由得想,这些年来,那些行业的变化迅猛?房地产首当其冲,股市,银行,电力,通讯,教育,医疗等等等等。看来这些地方草都挺肥。说说就业问题吧。这玩意儿特别有意思,可以说是使得领导层两难的事情。如果没有前面那些行业的变化迅猛,就业是否会成为影响稳定的要害,本人不敢妄言。但,很多精英都是这么说的。当然,精英们是否“公私兼顾”地进行论证就不得而知了。
      看了《蜗居》的80后女孩,也在反思自己,她要是郭海藻,也会抓住宋思明不放的,嫁给同年人,要不啃老族,就无法在城里生活,她们觉得,当二奶没什么错,提前10年过上高质量的生活,这不是年轻女孩的梦想?前几年,某地有妇联针对女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超过20%以上的女大学生赞成“傍大款”。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早已成为在校女大学生的共识,女大学生尚且如此,那些没有上大学的漂亮女孩子,持相同观点的人数更多。“傍大款”的先决条件是“年轻漂亮”、“天生丽质”。“美女就不该受苦受累”的习惯思维,已在大学校园里扎根。和一位80后女孩交流看了《蜗居》后的感想,她很羡慕海藻遇到一位好男人,她说,我现在就是这种想法。姐姐海萍的话真可怕,“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6000元,吃穿用2500元,冉冉上幼儿园1500元,人情往来600元,交通费580元,物业管理三四百元,手机电话费250元,还有煤气水电费200元。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400元,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如此做房奴,真不如做二奶轻松,她现在才24岁,30岁后找个老实男人结婚也不迟。我们有理由去谴责郭海藻类的女大学生吗?一个城市的高物价,让走出校门的女大学生感到压抑甚至逃避或绝望,到底是谁的错?难道就没有男大学生为了生存,也渴望给富婆包养吗?当一个大学生靠一辈子工资都买不起房子的时候,这个城市的市长还有脸去谈“为民造福”吗?当一大批白领阶层,为这座城市生活压抑太大而退宿他乡,不是这个城市的悲哀吗?所以,《蜗居》是一部很现实的好片,他揭露了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丑恶,他客观反映了都市白领群体的生活压力,为官者要好好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