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夜,寻得一个安静处,短时切断了与外部联系,独自一人再次从头至尾收看了“爱的奉献”大型赈灾晚会。实话实说,笔者是个感性多于理性的人,我也明白,寻个机会独处是为了使自己在无人的地方尽情得流更多泪水.夜里,一直摆弄着手里的遥控器,但我却并不知道到底在摆弄什么。随着画面中频频出现前线与后方连线场景,我渐渐明白,今晚的再次收看,完全是为了下午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个四川老人挑担回家的背影。
这个社会,人几乎看到的都是背影。正面的身影又有几个?又有几次能让其它人们看到?一句从历史中来、再回到历史中去,不就是用最朴实的方式告诉人们转转身,留给人们的都是背影吗?所以,看到了那位四川老人担挑的背影,就看到了最真实的人。难怪李小萌当时哭了,换我,也会哭。其实,为背影真哭的并不少,朱自清老先生80年前就模糊过一把。看来,为背影哭实际哭的是一种真实,是一个没有文化私范限制的真实。有时候,都会突发人最好别有那么多文化的异想,因为一旦有了文化、有了文化私范的限制,在对背影进行理解时,都难免失去了真实。笔者对历史比较感兴趣,也知晓秦始皇在“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这种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巨大、不可磨灭贡献的基础上,也难免因为侵犯了当时这样那样的文化私范而遭致身后两千多年的污水相泼。
想来,始皇其人还是最大保护、发展了社会的公平,起码,买卖面前不再那么容易善欺童叟了;起码,统一的文字为这个民族的延续留下了永恒的框架。始皇作为历史人物,在史记和汉书里有不同的解读,但如认真起来,那应该仅属于有文化私范限制的解读,而真实的背影,恐只有芸芸后来人中的许多才会更多看到、想到。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真实,但真实的前提是客观,而客观的前提又首先是宽容的心态。如果有了宽容,人们还会去谴责秦始皇?臆测中的天会去谴责秦始皇吗?尤其在记得他的文字和度量衡的前提下。
有时候,真的想把身上还有的那点文化去掉,因为文化多了就容易培养出一个固疾,会常常用文化首先为自己树立一个假想敌。而那时,真实在文化的泛滥中就离远了,背影意义也就看不到了.我希望文化能给出真正的思想,而不是想私。解读历史时如此,解读自己时也如此;理想人如此,经济人也当如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