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年时期自我发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最著名的理论为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自我同一性,也称为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寻求内在合一及连续的能力。大学生由于身心两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他们开始关注自我,思考关于“自我”的问题。自我同一性是大学生寻求自我了解与自我追寻的必然历程,对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理想信念的树立有着积极意义。如果大学生不能确立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就会对社会的主导价值表示怀疑,极易造成生活没有重心、摇摆不定。
一、艾里克森人生八阶段学说
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的发展课题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他率先提出“人生历程八阶段”理论,并详细论述了每个阶段特定的心理、社会发展课题,称之为“心理社会危机”。艾氏认为,每个阶段心理、社会发展课题的完成、危机的解决,就会产生积极的品质,反之,就会产生消极的品质。
1、婴儿时期:信任——不信任(0~1岁)这是获得信任感而克服不信任感阶段。所谓信任,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的婴儿对母亲或其他养育者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2、婴儿后期:自主——羞怯、怀疑(2~3岁)。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个体在第一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顾。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顾他们的成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相反,如果成人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稍有差错就粗暴地斥责,甚至采用体罚,就会使孩子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
3、幼儿期:首创——内疚(4~5岁)。这是获得主动感受而克服内疚感阶段。个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别,也知道动物是公是母,常常问问这,动动那。这时候,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指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讨厌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4、儿童期:勤奋——自卑(6~11岁)这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阶段。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
5、青年期:同一——混乱(12~18岁)。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自我角色的形成。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心理社会同一感。
6、成人前期:亲近——孤独(18~25岁)。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与爱情。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
7、成人中期:创造——停滞(25~60岁)。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万代的幸福。他们在工作上勇于创造,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仅是满足个人需要。另一种可能性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即所谓自我专注,就是只顾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与痛苦,即使有创造,其目的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8、成人后期:自我完善——悲观失望(60岁以上)。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如果前面七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成分,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回顾一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生活得很有意义。相反,如果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产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许多机会,走错了方向,想要重新开始又感到为时已晚,痛不胜痛。于是产生了一种绝望的感觉,精神萎靡不振,马马虎虎混日子。
表2-2
艾里克森的人生阶段
| 期别 |
年龄 |
心理危机(发展关键) |
发展顺利 |
发展障碍 |
| 婴儿期 |
0~1岁 |
对人信赖←→对人不信赖(trust vs.
mistrust) |
对人信赖,有安全感 |
与人交往,焦虑不安 |
| 婴儿后期 |
2~3岁 |
活泼自主←→羞愧怀疑(autonomy vs. shame and
doubt) |
能自我控制,行动有信心 |
自我怀疑,行动畏首畏尾 |
| 幼儿期 |
4~5岁 |
自信←→退缩内疚(initiative vs.
guilt) |
有目的方向,能独立进取 |
畏惧退缩,无自我价值感 |
| 儿童期 |
6~11岁 |
勤奋进取←→自贬自卑(industry vs.
inferiority) |
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 |
| 青年期 |
12~18岁 |
自我统合←→角色混乱(identity vs.
confusion) |
自我观念明确,追求方向肯定 |
生活缺乏目标,时感彷徨迷失 |
| 成人前期 |
18~25岁 |
友爱亲密←→孤独疏离(intimacy vs.
isolation) |
成功的感情生活,奠定事业基础 |
孤独寂寞,无法与人亲密相处 |
| 成人中期 |
26~60岁 |
精力充沛←→颓废迟滞(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 |
热爱家庭,栽培后进 |
自我恣纵,不顾未来 |
| 成人后期 |
60岁以上 |
完美无憾←→悲观绝望(integrity vs.
despair) |
随心所欲,安享天年 |
悔恨旧事,徒呼负负 |
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青年大学生存在六个方面的自我认同问题:一是我现在想要什么?二是我有何身体特征?三是父母如何期望我?四是以往成败经验如何?五是现在有何问题?六是希望将来如何?这六个方面问题回答归为“我是谁?”与“我将走向何方?”两大问题如果完成得较好,大学生就能够适应与化解危机,达到自我同一性;否则,容易出现自我同一性危机,个人方向迷失,与自己的角色不相适应,最后出现退缩、自卑等不良人格特征。
一是前瞻性的时间观与混淆的时间观。大学生对时间的认同是自我认同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有的大学生没有认识到时间的改变的不可挽回,他们必须与时俱进;有的为了避开成长的压力,希望时间过去,面临的困境也随之而去;有的希望时间停滞不前,依旧沉浸在少年时代中,不去主动承担责任,拒绝成长,造成不成熟的自我认同。
二是自我肯定或自我怀疑。大学生从多维度看待自己,如对自己的天赋、智力、身体、心理与发展的认知,对成功与挫折的认知,都在很大程度上确立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有的大学生过分看重别人对自己外表的看法,有的则对一切抱漠不关心的态度,一个自我认同的人能够有效地统合自我与他人的信息,达到自我同一性。
三是预期职业成就与无所事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预期是学业的重要归宿,也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确立与肯定自己的能力,对大学生重要的是坚持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是确定自己的能力有多大。许多有才能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毅力而无所建树;也有的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而荒废了学业。
四是性别角色认同与两性混淆。大学生应当对社会规范的性别角色及其责任有所认同,接受自己完全是个男性或女性而有适当的性别表现。另外,与同性或异性相处都感到自在,否则易陷入两性危机中。
五是服从与领导的认同。大学生既要发展自己作为团体领导者的能力,又要学会与适应作为团体成员的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当作为领导时,能够适当地运用权力;而当作为成员时,不盲目服从而又能归属于团队。
六是价值观形成。大学生真正开始选择人生,思考人生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及生活理念,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是自我同一性的最高境界,也是自我同一性最为重要的任务。
三、大学生的发展任务
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任务,青年时期的发展课题颇受学者的关注。哈维格斯特(1952)将青年期的发展课题列为十项:
(一)青年期的同龄集团
1. 学习与同龄男女之间新的熟练的交际方式;
2. 学习作为男性或女性的社会任务和角色;
(二)独立性的发展
3. 认识自己的身体构造,有效地使用自己的身体;
4. 从精神上独立于父母或其他成人;
5. 具有经济上的自立自信;
6. 选择职业及其准备;
7. 作结婚及家庭生活的准备;
8. 发展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态度;
(三)人生观发展
9. 追求并完成负有社会性责任的行动;
10.学习作为行动指针的价值观和伦理体系。
美国生涯辅导学者G.Egan认为,成人期十大发展任务是
1)变得更具备能力;
2)达到自主;
3)发展并实践自己的价值观;
4)形成自我认定;
5)将“性”纳入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6)结交朋友并发展亲密关系;
7)爱与许诺;
8)从事初步的工作与生涯选择;
9)成为好公民;
10)学习并善用休闲时间。
结合我国的情况,我们认为,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1.
对身体的发育,特别是因性成熟引起的诸多变化的理解和适应;
2. 逐渐完善作为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角色;
3. 从精神上和经济上脱离父母并走向独立;
4. 对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异性关系的适应;
5.
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完善自己;
6. 树立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掌握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并付诸于社会实践;
8. 选择职业及工作适应;
9. 完成学业并选择适当的职业;
10. 成熟感的获得及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