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菩萨戒之一:在家菩萨戒
(2013-08-29 17:19:31)
在家菩萨戒 一
[如瑞法师] [点击:3369]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
|
在家菩萨戒(一)
从字面上解释“家”,分开来看,上面一个穴,下面是一个豕宇,即猪的意思。就象猪在烤圈里生活一样,没有自由。所以要出家,出家就象小鸟一样,飞向天空,自由自在。经里讲“在家犹如牢狱”也是这个意思。总而言之,在家不得自由。有家庭就要生计,就要贪财,贪家人等。在家要过世俗人的生活,就有尘垢,不得清净;在家就要料理家庭,出去人与人之间,你哄我,我哄你、不为善法所摄。更主要的是,在家沉溺在爱欲的污泥之中,不能超脱,常常被恶法所摄。这就是在家的情况。
而出家则是“出家宽广犹如虚空;五湖四海为上客;出家无家处处家”,所谓“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足见出家人的潇洒了。袈裟一披,手里持上钵盂,到处可以走。但是我们走不是为了游逛,而是为了参学,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宽广犹如虚空。这世界大地任我走,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像比丘师父可以走到树林里就坐,走到哪里就坐到哪里、修行到哪里。这就和在家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家迫窄如牢狱,出家却宽广犹如虚空。在家要贪聚,出家就要舍离,抛弃恩爱。首先要能够迈出家门,离开自己的亲友,辞亲割爱,出家求道。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当菩萨的时候,舍王位及一国之财,出家求道,可见“道”的珍贵和重要。所以我们要能舍离,那些财都是世间的,能聚能散的,唯有求得圣法财,才会永远不坏。
那么,对比一下,在家人讲人我,而出家人则讲平等。就像我们听说“无敌莫故”,不分亲,不分远,培养我们的慈悲心,“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所有的众生我都要发愿度他。我们知道,人人都具足佛性,我不敢轻视任何一个人,所以、我们出家要学平等。
在家是尘垢所缠,所做种种不如法的事情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烦恼。而出家却是寂净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然后就好好地修行,好好地思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恶法就要离,善法就要修。常乐在寂静处,好好地修行。在家多是恶法聚,出家尽是善法聚。所以出家不容易啊!来到寺庙里,每天听法、听人家说好话,同学之间讲道谊,收摄我们的只有“善法”二字。在家是沉溺在爱欲的污泥当中,很难拔得出来。所以,出家第一就要断淫欲,淫欲一断,自然离开爱欲。出家和在家比起来,出家就显得很殊胜了。那么,对于我们来讲,不管有没有条件出家,但我们有愿望,希望能够出家。
在家菩萨戒(二)
在出家四料简有四种情形:
一:心出家,身不出家,《维摩诘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出家,因此,身虽未能出家,但能发真正出离心,向佛道的心,即是心出家。
二:身出家,心不出家。身虽剃发染衣,外现僧相,但未能依佛的教诲,勤修戒定慧。如此岂非蹉跎岁月,入宝山空手而回?
三:心出家,身出家,即是外现僧相,内发修道之心,是名最上等出家。
四: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身与心都未出家,就是《大智度论》里呵责的人——太愚痴了,不懂得利用这宝贵的人生来出家求道。
诸位居士是属于第一类的人,各位再发心剃发染衣,就是最上等的出家人了,出家是非常殊胜的。诸佛都是示现出家才成佛的。因此,不论现时的出家条件是否具足、诸位都要发出家的好愿;即使今生不能如愿出家,也种下来生出家成道的种了,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之差别即在于出家有许多戒,戒越多,解脱越快。持一条解脱一条,亦是出家殊胜之处。然而,道在人弘,只有僧人才能弘扬佛法。因此,出家不仅要自利,同时还肩负着利他、住持正法的责任。正法的兴盛,必须要有僧团,有僧团就离不开戒律。所以,戒律对学佛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尤其对出家人更为重要。
诸位要发心出家,首先必须搞清楚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出家,就要有大丈夫的志向,勇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出家必须胸怀大志,如果只为自利,就失去出家一半的意义。有大志向,才能激励自己,努力刻苦地去修学。
一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会产生向上的精神力量。人活一种精神,有精神,就能提起劲来,即能战胜身体及物质上的一部分障碍。
所以,我们从居士时就要锻炼行走坐卧的威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睡有睡相,一切时,要表现出有使不完的劲儿。俗话说:“力气是奴才,使了还会来”。不要吝惜它,我们要掌握它,不能作它的奴隶。要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努力进取!
真正出家,就必须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出家非将相所能为”,世间之将相非常了不起,但让他们出家就办不到了。而今天,诸位连将相办不到的事情都准备要办到。说明大家都很有志向。有了志向,就有精神,即能发心去做。若没有志向去做,也就没有精神,自然做什么事情也不会成功。
在家菩萨戒(三)
第三、能够忍耐寒冷。台风也好,大雪也好,零下四十度也好,为修道都要忍受。
第四、要经得起雨淋。
第五、要能够忍受饥饿。
出家以后,应该是日中一食,早斋开的小食,中午正食,过日中以后,就不许再吃。所以,要能忍饥。
第六、能够忍渴。口渴的时候,要能够忍受。
第七、要能够持戒。严格守持佛陀所制的戒律,哪怕有生命的危险,也不得违犯佛所制的戒律。持戒,就要有“宁舍生命,不舍戒律”的心。佛教故事里有个沙弥,经常去施主家乞食。有一回,施主家没大人,只有一个十六岁的小女孩在家,小女孩看到沙弥就起了不好的心念,把沙弥关在房子里,逼他还俗。沙弥知道走不脱,就想“我宁可持戒而死。也不坏我的戒行”,他就自杀了,他这种宁舍生命都要持戒的精神感动了国王。所以,大家要懂,如果破戒就把自己的法身慧命丧失了,虽然还有这个色身,但也形同走尸。虽然,我们为持戒而失掉生命,但是,保住了我们法身慧命的根,就不会堕落恶道。因此,我们一定要好好持戒。
第八、要严格地遵守过中不食。这一条是说绝对不让你下午吃东西。
第九、要能够忍受各种恶言。对别人的辱骂、讥嫌、风凉话、闲言碎语、冷嘲热讽,听到以后,就当没听到,绝不因此而失掉自己求道的正念。佛告诉我们:骂人的人,就象仰天涕唾一样;亦如给人送礼不被人接收,只好自己带回去一样。所以,骂人还是骂自己,害人家还是害自己。因此。要经得起恶言的考验。
第十、还要能够经得起毒虫的考验。我们走到一个地方,无论有蚊子、跳蚤还是其它的毒虫等,都不要因此而退道。
大家既然要出家,先就要做好这个准备,受种种的苦,经得起风、热、雨、寒等的考验。
在家菩萨戒(四)
我们在受菩萨戒的时候,羯磨师会问“汝是丈夫否?”,你回答“是丈夫”,什么是丈夫?就是有远大的志向,节操高尚,能够承担如来家务,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如果我们不能去包容别人,那么你当初何必要受菩萨戒呢?
在我们受菩萨戒的时候,是要祈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来做证明的。一旦祈请以后,十方三世诸佛菩萨都知道现在某某处,如南阎浮提,山西省五台山普寿寺的某某人,现在在受菩萨戒了。所以佛菩萨都知道你是佛子,十方三世诸佛菩萨都欢喜。如果你现在不发菩提心,甚至做一些违背戒律的事情,那十方三世诸佛菩萨都会悲哀怜悯你的!
所以,大家要想很好地保持受菩萨戒时的初发心,每天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早晨摸头,我是菩萨;中午摸头,我是菩萨;晚上摸头,我是菩萨;古人尚“一日三省”,何况一个出家人呢!我们要能常常反省,记住自己是干什么的?如果能常常想到:我是一个出家人,是一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你就能够克制自己,就会去做利益大众的事情。把自己的利益放下。就象道宣律师所说的:“损己利人”,就是出家憎人的定义。怎么样当一个出家人?就是要做损己利人之事。所以,大家学菩萨就要去实践,真正去体会一下做菩萨是什么样子!
“菩萨”我们就讲到这里,下面解释“戒”。“戒”有两个意思,一是禁恶,禁恶才能生善,二是警,警是们策三业,远离犯过的错,积极地去做善。这两个方面就包括了整个戒的内容,无非就是佛告诉我们不应该做的,我们不去做,这就是离恶,佛告诉我们应该做的,我们就去做,这就是做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是佛给弟子们立的生活标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此来规范弟子们的行为。
在家佛弟子要学的戒有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出家佛弟子除学这些戒外,还有更多的戒要学,戒是融合在我们生活当中的。大家把心安定下,慢慢来,以前曾给同事们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位徒弟到山上找师父。有一位师父特别了不起,他的剑法特别好。这位徒弟就想学剑法,拜了师父以后,就问师父“以我的精进力、刻苦力,最快要几年可以圆满?”师父说:“十年”。徒弟说:“那我再加倍努力去学呢?”师父就说“需要三十年”。徒弟又说:“我用我自己最大的力量,用最快的方法,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好呢?”师父说:“需要七十年”。同学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越急反而用的时间越长?这就是说,你怀着急迫的心理就破坏了自己正常的运转心。
我们修行亦如是,首先要身安,身安则道隆。立学的目标,按照佛教导的戒、定、慧次第而入。佛所说的任何法,不论是经还是论,里面都贯穿着戒定慧,拿我们最熟悉的八正道来讲。第一个是正见,这就说明我们修行人,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知见,知道修行的道路是从学戒开始的。有了正知见后,还要有正思维。然后付诸行动,引发我们的善法欲,以此安排自己修行的道路,应该怎么样起步走。
|
在家菩萨戒(五)
下面我们来看戒条第一条:不杀生。
“善男子,优婆寒戒,虽属身命,乃至蚁子,息不应杀,苦受戒己,若口教杀,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初重”。
不杀生、即不断一切众生命。所谓新命即断众生的“识 气
暖”。一个人活着,可会有识、气、暖。当人死时,首先无出入息、然后身体渐渐变凉,最后识也离开了,这就是所谓的断命。大家知道人死后,身体是凉的,如果有暖,其识还在。为什么人死后不让动?就是因为他的识还没有马上离开,正如《八识规矩颂》,所说:“去后来先做主翁。”这是说人投胎时第八识先来,死的时候候,它最后走,因此,人死了以后一定要等他的识完全离开才可动他。杀生即从这三方面考察,如果有暖表识还在,还没有死,有出入息,表宗还活着。出入息一断,暖没有了这人的命就断了,众生,即当说的有情,一切有情识者都是众生,
“善男子”呼起一声,提醒听者要注意了,“善”即“好”的意思为什么称“善男子”呢?就世间法讲,这个人是被大家所公认的。也就是社会上所讲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
按出世法讲,佛说善男子,善女人是指那些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具有正知正见、正思维的人。他身行是善行,口造善业,意所想也是善的。这样的人才堪称是善人。
我们学佛首先要达到普通的标准,要常要多看多学,好好去思维。弘一大师曾告诫年轻人要“持戒、自尊、习劳和惜福”。这话虽然平常却寓意很深:一个持戒的人,就应该自尊,以持戒培养自己的僧格。习劳不损福报,惜福就是要懂得珍惜福报,否则,即使是一张卫生纸,使用不当福报也会失掉。所以,学佛之人要懂因果。一念心是佛,即成佛因;一念害人心,就是恶道因。我们修行,就要把握住念头,持戒即是二六时中常提正念。所以我们要从珍惜节约一滴水开始,不要让福报损了。一位老和尚说:出家就和做卖买一样到最后算账,可不要失去了人生呀!
所以按佛的话“善男子”,就是指身、口、意行善行的好人。
|
|
|
|
|
在家菩萨戒(六)
“若身自杀”,如果自己亲身去杀。是指用种种工具,如用石头、刀、棒子或其它的杀具去杀人。
“若是人俱失优婆塞戒”如果这个人断了人的识、气、暖,就犯了杀戒。“是”指法词,“这个人”。“俱”是“就”。这个人就失掉了优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含至阿那含”
这是让我们懂得小乘修行的次第。“暖位”是从四谛人手,修十六行相,如世间有钻木取火:拿东西钻,越钻越热,最后到达一定的温度,就着火了。圣道如火,烦恼如柴。我们证圣道,是能够断烦陷的,就象钻火一样,圣道之火能烧烦恼之柴。暖位是圣道火的前向,还没有人圣道,没有见道,没有进入修道。因为先有暖,后有热,然后才有火,所以暖位是进入圣道火的前向。“须陀含”
是指四果之初果——预流果。”顶流”就是入圣人之流。流是类的意思。“至”是到的意思。 “阿那含”是四果之第三果位。把杀戒的优婆塞,四善根位尚不能证,更何况证初果到三果。
“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初重。”
这就是说如果受了菩萨戒的人,犯了杀戒,就叫作破戒优婆塞,所谓破戒就是已经受了戒的人,不遵守佛制的戒而去违背,佛不让做的事,去做了,这就是破戒。相反,受戒以往,一定要遵照佛的教导,不让做的事情一定不做,好好听佛的话,这种就是持戒。
破戒有什么危害呢?破戒的人有五种过失:
首先即“自害”。持戒可以熄灭自己的内灾外灾。获得种种功德,引发定共戒,道共戒,如果破戒,就得不到持戒的殊胜功德和利益,自己害了自己。
第二,破戒以后,被有智慧、持戒人所呵责。
第三,犯戒的人恶名流布,一但犯戒,不好的名声就会传开。
第四,临终生悔。当临死时,就会回首往事:因为自己犯了戒,心里就会害怕,那个时候会后悔的,但后悔也来不及了。
第五,死后堕恶道。破戒的人死后堕落三恶道。
所以大律中讲:“多种有漏处”。就是说下地狱,受地狱报以后,还要转畜主,之后还要转为边地的人,再想获得一个六根具足的人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一旦堕落恶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几劫,几千劫,几万劫的事。真是“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所以我们出家也好,在家也好,都要好好护持所受的戒。只有护戒,才能最终得到解脱。
如果不好好持戒,就有上述五种过失,被人、神、菩萨和佛所共弃。连鬼神也唾弃,如菩萨戒上所说:“鬼神常扫其脚迹”。有好的路不走,偏偏要走险道,去堕落。这就叫做破戒优聋塞。
“臭优聋塞”犯戒以后,就不是一个好的清净的近事男或近事女了。我们常说戒香,持戒就会散发香气,就有戒香。破戒常常都是由于不好好的去摄伏心念,由不净的、坏的心而起,即而去做那些非法的事情,犯了戒,失去戒香,当然会散发出臭气,就成了臭优婆塞。
“旃陀罗优婆塞”犯戒之人不但是臭秽不净的,而且还是旃陀罗优婆塞。“旃陀罗”是梵语,华言“严志”。在印度有四种姓,旃陀罗属于下贱姓。男的叫旃陀罗,女的叫旃陀离。这种人要到大众中去,手里还要拿个铃子和竹子,边走边摇,以此为标志,所以叫“严志”。这个“严”就是恶业自严,就如屠夫,无论走到哪里都让人讨厌,不愿与之为伍。如果是破了戒的优婆塞,就成了旃陀罗优婆塞,非常下贱,招人讨厌,被别人看不起。
在家菩萨戒(七)
“垢优婆塞”“垢”就是污垢,肮脏。犯了戒以后,就是污垢之人、肮脏之人。这种脏不是身上的脏而是心里有了污垢。犯戒由起心开始,人的行动受识的支配,若不好好地极力摄伏自己的心念,就很容易放逸,很容易作恶,由于心里有了污垢,自己不舒服,别人也讨厌,这就是垢优婆塞。
“结优婆塞”“结”即绑住系缚意,也称“烦恼”。破戒之人就被烦恼所系缚,因此起感、造业,受报。就这样生生世世没完没了。
“是名初重”。这是六重二十八轻的第一条重罪。“重”是菩萨戒的根本,六重之一的杀戒就讲完了。
第二条:不偷盗。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窃。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暧法。况须陀沮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二重”。
第一条杀戒,是烦众生的正报即色身,此罪最重,故列第一。第二条盗戒,指偷盗众生的财物等,是损众生的依报,除杀人罪,就数此罪了。因为财物是众生资助其生命的根本。
“偷盗”即“不与取”意。别人没给,你去拿,就算盗,不与取里面有多种情况即夺取,偷取、诈取,威胁取等。
偷盗中选包括赌博,偷渡,漏税乃至印刷品中邮寄信,信件中夹钱等。我们寄印刷品时,里面夹信或寄信时,里面夹钱,都属于盗。总起来讲,不管用什么方法得到。只要是非理侵损对方。即是偷盗。
此戒是性戒,纵然佛不制戒,遵循因果律,作了偷盗的事情也是要受报的。佛为了不让我们堕落三恶道中,又加遮止,不许我们做。此外,我们学佛就是求人道,求了生脱死。若犯盗戒,就不能入道。《楞严经》云:“偷心不除,尘不可出”。偷盗能如此严重的障道,故必须加以禁止。此外,犯偷盗罪,就违背了菩萨的六度四摄。我们既然已经受了菩萨戒,就要自觉,觉他,广度众生,应该有“慈悲喜舍”四等心。六度的第一条是布施,四摄的第一条也是布施。如果犯了盗戒,就违背十六度四摄,违背了我们应怀有的慈悲喜舍心,违背了我们以度众生为己任的誓愿。
我们学佛的人,若犯了盗戒,就会破坏人家对三宝的信心,从而破灭佛法。我们受了菩萨戒的人,就应该处处利益众生,让人家看到你的行动后,对三宝生起信心。现在你反而做偷盗之事,人家就会讥嫌,从而失去对三宝的信心。所以佛制不许偷盗。
在家菩萨戒(八)
“虽为生命”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虽”是虚词,作连词。就是说为了自己,不能够偷盗。第二层意思:我们这个色身是四大假合之身,命住其中、识在其中,是精神物质的综合体。受菩萨戒的人,只要你是一个正常人,就不能偷盗!
偷盗什么东西呢?偷三宝、人、鬼神和畜生的东西。在这几样东西中,属偷三宝东西的罪最重。 “三宝”就是佛、法、僧三宝,我们不能偷佛法僧三宝的东西。
佛的东西按戒律里来分,有佛受用物、施属佛物、供养佛物、献佛物。
佛的受用物是指堂宇、衣服、床帐等。堂宇是指佛在世的时候,佛所住的房子,佛灭度后,我们现在供佛像或装舍利的大殿及塔。衣服,佛在世的时候,穿的衣服、袈裟等。佛灭度后,人们给佛像做的衣袍或衣物等。床帐是指佛在世的时候,睡的床及帐。佛灭度后,佛的法座等。这些都属于佛的受用物,这些东西不能换、不能卖。或认为不好了丢在一边、或用在别的地方等,都是不容许的。
施属佛物。是指金、银,钱宝、奴畜等。
供养佛物,是指花、香、灯烛,幢幡等。
献佛物、是指糕点,瓜果、饭菜等。
如果布施的人,心有所局,这四种佛物,也不能互用。说到偷盗,不仅涉及到直接的偷盗,还有一种就是互用,用错了也属于偷盗。
一般来讲,犯互用罪常常是由于愚痴而引起的。无论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人受戒而不学戒,就会因愚痴而导致犯互用三宝物的罪。
法物也有四种。法受用物是指箱、函、柜、簏、巾袱等。其余三种同于佛物。因为我们装经要用箱子或柜子,盖经要用巾帕或巾布等,所以法受用物不同于佛受用物。佛物和法物不能随便拿来用的。因为佛已经灭度了,法又没有办法去咨问,没有人能为佛法做主,所以佛法物是绝对不能随便动的。如果你偷了,一定犯盗。若有守护主,就犯重。
僧物也有四种
第一种是常住常住物。
前一个“常住”是指物的主人,即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满阎浮提的出家人。后一个“常住”指僧伽兰之内的东西
即大众僧的房子、桌子、凳子、常住的果树。大众僧的厨房库房及其中的东西(如大米、白面、馒头等生熟物)、银钱、重物等
还有别人布施了的钱,田园、畜牲、菜园、人及花果树木等。在盗僧物里,属盗常住常住物的罪最重,犯重的原因是因为它的主人多。盗了常住常住物,随损一毫就在十方凡圣僧前一一诘罪。
第二种是十方常住物。
“十方”指人,即十方常住物的主人是现在整个南阎浮提的出家人。“常住”指物,即每日供僧常食。
常住常住物和十方常住物的范围都是一定的,常住常住物是供过去、现在、未来及南阎浮捉的出家人来受用这些东西,不能带出界外。而十方常住物呢?一打板进界后,管你一顿饭,吃饱为原则,不许拿走。
第三种是现前现前物。
前一“现前”指的是人,后面的“现前”指的是物。其意思就是现前的人来受用现前的东西。例如居士上午布施来袜子,要供养普寿寺现在的人,就得马上分,这就是现前的东西供现前的人。
第四种是十方现前物,是指现前的东西,供十方的人,分配的时候要打板作法,不仅仅限于一个寺庙,凡是出家人进寺庙里都有份。这两种现前是不同的,“现前”都是说现前的东西,而受用的人是不同的,一个是现前的人,一个是十方的人。
对于我们居士要有这个概念,不管哪一种,我们要是偷了都犯盗。
在家菩萨戒(九)
佛制不许淫欲。因为淫欲是众苦的根本,是障道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想了生脱死一定先断淫欲。淫欲之性:是以欲染为心,托腥臊为体,是鄙秽、肮脏的。由于做淫欲之事,使众生漂流在生死苦海中,永无出期,所以我们要想制身,了脱生死反迷归悟。就应该审一审这个狂心,把这个狂心止了,自然不会导致有犯戒行为。然而,我们六根对六尘,在这根尘网里,若想逃脱是很难的。因为眼睛要看,看后意识即会分别,这是男子,这是女人,有时自然要产生不浮的念头。我们要想切断犯戒的缘,应从小事上做起,对世间女人喜欢用的那些装饰品一律不去用,不要做出常常引起别人错觉的举动。否则,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一些缘。所以,大家想要出家,首先要正身,要学大丈夫的气概,不要扭扭捏捏,摇头晃脑,做女人的种种那些姿态,这样很容易引起男子对自己的注意。进而引诱给你好吃的、好穿的,说好听的,听人家赞美,你就飘飘然,慢慢就上当了。所以要远离这些。
“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四重”。
破了此戒的人即是臭优婆塞、优婆夷了,我们知道淫欲的性是鄙秽、肮脏的,若仿此肮脏事,身和心自然小浮。如果居士犯邪淫,好象臭人一样,人家就不爱接近他,所以称为臭优婆塞。受戒后,应好好持戒护戒,持戒护戒能长养善法。现在,却破了戒,就象那残暴杀害众生生命的旃陀罗一样,把自己的善法毁掉了,故又称为旃陀罗优婆塞。作为受了菩萨戒的居士,应该好好地持戒。以戒来警惕自己的心。否则,爱欲之心一生起,就染污了清净的自性。心污染后,再做了那不好的行为,身也就有了污垢,这污垢不就是烦恼吗?所以称为垢优婆塞、优婆夷。犯戒之后就会烦恼,这个烦恼就象绳子一样把自己捆起来。在这当中小仅仅只有一个过失,而且有好多过失,贪嗔痴都具足了,因有欲念而生爱,即成为爱结。爱结就把自己缠缚住了。如果爱尽了,就生起怨,就成为怨结。有怨即而生嗔,就成为嗔结。所求的得不到,就生痴烦恼,把自己束缚起来。象世间的男女一样,一个为了另一个,甚至可以自杀,这些都是愚痴所致。所以犯了淫欲的人,贪瞋痴三结把众生死死的束缚起来,如做结一样,也如蚕吐丝一样,把自己里在里面,做茧自缚,有了束缚,一定出不了三界。
犯了淫戒有什么坏处呢?首先得不好的名声:第二是烦恼心乱。若有淫欲之念,就会肝火上升,使自己的心难得平静,烦烦恼恼。有淫欲之念,久而久之,就会使自己精神恍惚,不知该干什么。第三,令人精神不振,象上面所讲的臭优婆塞一样,大家都不愿意接近他。第四,善根浅薄。若起淫欲之念,做淫欲之事后,就不能好好护持自己的善根。这样的人会使善友迷离,恶友即来做伴。第五,还要被长辈、智者所呵责,做淫欲事的人,面色枯暗,眼睛浑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其眼睛就能知道这是个淫欲之人,他的智慧慢慢就会损失掉,因他用的是邪心而不是正心,记忆力变差,现世修行不能得道,最后导致堕落三途。
此不邪淫戒是六根本中的第四条重戒。
在家菩萨戒(十)
第五条:不说四众过。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过罪。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五重”。
“说”是宣说,宣扬。“四众”即比氏、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前两者是山家众,后两者是在家众。一个有正法的地方,如佛在世时,都是四众弟子围绕,四众弟子一众不缺才表明正法存在。如果把佛法比成一座大厦,四众就象这座大厦的四根杆子,若其中任何一根柱子倾斜,佛法的大厦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要想维护真正的佛法,四众都得具全。正因为此,所以不能说四众的过失。说四众过会使佛法受到损失。作为一个受了菩萨戒的在家人,一定要守口业,不能随随便便地宣说四众过,尤其是出家人的过失。有句话“大居士不言僧过”,做为一个真正的居士,懂得佛法,他一定不会随便说出家人的过,否则因果是很大的。所以说,宁破佛塔,也不能向人宣说比丘过恶,可见此罪是很严重的!我们知道佛有法、报、化三身。若说比丘过恶则坏法身,为什么呢?因为比丘属于僧,佛法是凭借出家人来弘扬的,如果没有僧,谁来宣扬佛法呢?若毁僧,三宝通坏,所以,说山家人的过失就破坏了佛的法身。破佛塔的罪已经很重了,破法的罪较之更重!在家人一定不能说出家人的过失!这是讲戒题“不说四众过”。
戒文,不得宣说,这是佛制的,告诉我们不能宣扬传说四众的过失。这里的宣说不单指口说,还包括书写,漫画等等方式,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别人能懂你的意思,知道你是在宣说四众的过失,就归在这条戒里。这条戒是属于口业,是很难护的,因为我们嘴巴天天都要说话,从早到晚不说话的时候很少,非常难以制约,常常随口就来,尤其在我们共同相处当中,我们的眼睛又非常的厉害,常常看别人的毛病。记得在某一忏悔文里有这样一句话“求人毛病也是病,此病不除难修行。”众生的病是多种多样的,烦恼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一个非常厉害的毛病就是求人过的毛病,两只眼睛不看自己,就爱看别人,这个毛病不根除,对自己修行很不利。如果我们不看自己的过失,只看别人,就会在思想上起分辨,这个不对那个不对,随口宣传别人的罪过,这就违反佛所制的戒。作为一个受了在家菩萨戒七十年代的居士,不应该随随便便地宣说四众的罪过。但佛也告诉我们,不是见人过不说,而是此等等让别人能知过改过。所以律制要互相谏劝,我谏劝你是不让你生过失,你谏劝我也是不让我起非、犯过。大家彼此都要帮助,犯了戒,也要彼此忏悔。作为一个在家居士,见到比丘、比丘尼的过失,可以善意的提出来。如佛世时波斯国王夫人茉莉,看到十七群比丘游来游去有失威仪,就让手下人包了一包石蜜请十七群比丘带回之供养佛,佛看到后明知故问是怎么回事,这样就把情况说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种种方式,善巧地来谏劝别人。
“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前一个“是”是指法词,代表“不说四众过”,如果我们下以持戒为心,就不能警策自己,随口就会犯这个过失。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