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书城(之八)
标签:
原创岁月书城习惯思考 |
分类: 随笔 |
过去的那段岁月,坐拥书城不假,然而,我至今仍然认为自己依旧是一个无知愚昧的人,因为于现实世界里的我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至于上文说到理性与客观,我不得不说,书,的确给我带去一点帮助或者认知,但归根结底是在于年龄的内因所起变化,毕竟生命快走到耳顺之年,再怎么样也经历了一些遭遇。换句话说,过去的所谓坐拥书城,充其量只是流于一种形式罢了,与实质那个无知、贫穷、顽劣的本性没有多大改观。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我与之前相比不仅失去了一些生命的原动力,而且有时为此感到无助、甚至失语。要想突破自己很难,想在此基础上创新那是更难。有时有这个心,但实际无这个力,有这个力,但失去了原有的那个初心,为此,无奈与遗憾随之包围着我。
焦虑或者惊慌失措,人人都有过,只是来自于不同的层面。坦白地说,我的焦虑和惊慌只来自于书,由于自己愚笨之因,才落得今日里外不是人的果。这个果,是自己种,即便是苦果,也得自己尝。但无论怎样,生活里让我避免了饥荒和无米之尴尬。就这一点而言,坐拥书城还是值得我慰藉的。有一点我很清醒,我向来没有与外者相比的习惯,我只管好自己的性情起落,只管好属于自己的生命家园,之外的与我无关。是的,我很自私,自私自利只想改变自己,自己的贫穷和无知,还有匮乏与内心荒凉。我无野心,也无意成为什么家,我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一个果,那就是:让岁月证明自己活过,存在过,并且认真地追求过。就这么简单,如此而已。
有人说,人的一辈子很长,但也有人说,人的一辈子很短,长短之间,人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它就是生命的质量。我始终认为质量的优劣远远胜过岁月的长短。生活中,有些人活过百岁,到头来,不开花也不结果,两手空空见上帝,这样的人活过百岁又有何意,反之,有些人英年早逝,却留下许多字画文字,像王勃、普希金、叶赛宁、鲁迅,说实在的,他们的一辈子是短了些,但短的有突破,短的有余音,更有念想。为此,在这里我想借用一下郁达夫先生在他的名篇《故都的秋》里原文,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者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什么意思,就是说,在生命长短的问题上,我和达夫先生的意见与秋一致!
是的,坐拥书城这件事,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然而实质很苦,这种苦不是饥饿之苦,也非贫穷之苦,这种苦如茶,只有品尝过深之人才能知晓、才能了解一二。在高人、圣者、专家面前,我不敢说我深有体会,但我敢说,我对此略有所了解。初次接触它,会让心无处安放,没着没落,像丢了灵魂一样,这种滋味不是一个苦字了得,背后还有更多的思绪、杂念等着你,从而让你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甚至让你产生马上逃离现场的思想!
挺过了这段岁月之后,甘甜才慢慢涌上心头!坐拥书城不是一朝一夕,也非性情习惯,而是深耕深挖,即便这样,也非一定有好的收成。还是拿我自己来说,我应该算得上是一个辛勤的耕耘者,像忘我劳动的蜜蜂那样不知辛劳的工作,然而至今酿造的蜜还是停留在无人问、无人识的原地,所以想想不免悲凉与辛酸。但我还是那句话,我不后悔,我会依然坚持,至少在形式上我不会改变,更不会逃离。我清楚地知道,爱书、读书、藏书甚至写书是我内心的需要,就带着这份需要上路,也会帮我扫去岁月带来的寂寞,至于其他都不重要了,可以忽略不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