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书城(之六)
标签:
原创岁月书城沈从文宝玉 |
此种变化在意料之中,但又似乎出乎意料。是的,回头看看现在的自己,虽不敢说学富五车,落笔成文,然至少生命里多了些许色彩,少了不少苍白与粗糙。其实,还远不止这些,生命最大的感受是领悟了古人所言:人生苦短!
人生苦短,但好在岁月有书城相伴,有书城滋润,为此,我深感庆幸,心满意足。在这世上,还有什么能比生命、灵魂与书城联姻更使人欢欣鼓舞的事呢,还有什么能与之相比不褪色、更持久而赏心悦目的景致呢,所以,坐拥书城这件事,在我看来是岁月留给生命最美的去处与风景。我从来不否认生命各有各的嗜好,正如对待岁月一样,各人有各人的姿态、信仰,心不同、环境不同、习惯、性格、经历等不同,注定选择也会不尽相同。我认为坐拥书城是秋水长天,是有益于灵魂成长的,但在他人那里,就未必得到支持与认可。
现实生活里,如今有谁保持淡定坐拥书城,即使有也是离不开功利二字。功利当头,即便是坐拥书城,也早已离开了此目的的初心。坐拥书城首先讲究的是清心寡欲,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于生命、灵魂何用?读书是静,静生命、静岁月、静灵魂,没有静字,想产生质变,是自欺。民国时期,为什么能出那么多大师,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当时的学风浓,人文正,还有功底深。所以,坐拥书城,看似简单,真正做起来远没有那么简单。随心所欲,注定书剑无成,一文不值。
坦率地说,我很喜欢民国时期走出来的学人,他们当中的每一位都是生命之花,学养深厚,但个个又是谦谦君子,论条件他们并非个个都优越,能做到坐拥书城,然而,走近人们视野的那个又不是专家、学问家?最明显的被刘文典羞辱的沈从文,也成为一代宗师,没有人能否认,尤其在文物、服饰、漆盒方面。沈先生的成就初看起来似乎与坐拥书城无关,然而,归根结底还是相关,这要从他进博物馆的那天说起。博物馆无书,但文物就是书,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沈先生那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坐拥书城,看似美好,然并非人人能消受,《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就是,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个像宝玉,看到书就昏头涨脑,头晕目眩,南北不分。这与其说是一种人性的悲哀,倒还不如说一种生命的无奈。情趣决定生命、性情决定选择,这一点不可强求,无须勉强。免为其难,只能适得其反,无功而返。
不得不说,人性不同,带来的岁月之果自然不同。就像生命觉醒早晚一样,觉醒早的,责任与担当自会在岁月中体现,而不觉醒的,即便教诲也会无动于衷。这就是生命的区别,人性的区别。这区别同样表现在坐拥书城这件事上,有的人将它视作岁月的盛宴,有的视作坐牢一样艰苦。问题出在那里,值得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去反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