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他是一座永远的精神富矿。
(2010-12-31 20:15:05)
标签:
敬佩作家史铁生一生顽强悼念文化 |
分类: 身边事 |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很爱自己的癌症去世的母亲。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他说:“人是应该有个信仰的。苦难不可避免,达观以对就好。”
史铁生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短篇小说《命若琴弦》,
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作品《秋天的怀念》被选入小学六年级冀教版下册课本18课。
作品《秋天的怀念》被选入上海市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7课。
作品《秋天的怀念》被选入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9课。
作品《秋天的怀念》被选入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文第7课
《秋天的怀念》被选入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12课。
作品《合欢树》被选入上海市语文新教材高一年级上册第5课。
作品《第一次抱母亲》被选入江苏省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书第13课。
著名作品 :
《我与地坛》
《秋天的怀念》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务虚笔记》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老屋小记》
《奶奶的星星》
《来到人间》
《合欢树》
《病隙碎笔》
《毒药》
《命若琴弦》
《原罪·宿命》
《钟声》
《午餐半小时》
《我的丁一之旅》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