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脑供血不足如何诊断
(2010-09-02 21:07:48)
标签:
脑供血不足急性慢性诊断健康 |
分类: 健康小知识 |
脑动脉硬化症作为脑血管病的一个临床类型,曾被广泛应用和研究。50岁以上的人,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四肢麻木、情绪不稳定等者,医生常会作出脑动脉硬化症的诊断。
由于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临床从轻到重又有较大的跨度,轻者仅有头痛、头晕等类似神经衰弱,重者痴呆、卧床不起,以致在临床诊断中存在着严重混乱。因此,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脑血管病的分类中取消了这一疾病类型。
但在中、老年人,由于脑动脉硬化,脑血流量减少,而产生头痛、头重、头昏等非特异性神经症状,临床检查缺乏脑的局灶性损害的表现,脑CT扫描也无异常改变者确实并不少见,应给这类患者一个合适的诊断。
因此,1990年日本学者提出了慢性脑供血不足这一诊断名称,以替代既往的脑动脉硬化症。主要是指由于脑循环障碍引起的不固定的头痛、头重、眩晕等症状,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均无脑血管性器质性改变,且不属于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的一类病人。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及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症状:
(1)有脑循环障碍引起的自觉症状(头痛、眩晕等)
(2)无脑的局灶性定位体征。
(3)多伴有高血压。
(4)有眼底动脉硬化。
(5)有时可在脑的灌流动脉听到血管杂音。
CT改变:无脑血管器质性病变。
其它:
(1)脑血管造影、颈部超声波等检查有时可发现脑灌流动脉狭窄或闭塞。
(2)脑循环检查提示脑血流量(CBF)降低。
(3)原则上年龄应在60岁以上。
(4)确切排除其它疾病引起的上述症状。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危害
国内、外学者经大量研究发现,在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病之前,患者都曾有过长期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病史,如果慢性脑供血不足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就可能引起脑萎缩、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因此,可以说慢性脑供血不足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绝不可以掉以轻心。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防治
慢性脑供血不足虽然后果严重,但却是可以预防的,其早期症状是可逆的,正确治疗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身体的细微变化,对有自觉症状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应积极给予积极治疗。
首先,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注意减肥。其次,要加强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等。运动是增强全身血液循环、改善脑供血不足的有效方法。第三,要积极治疗血脂代谢紊乱、控制糖尿病、治疗高血压。
此外,银杏叶制剂、长春西汀和养血清脑颗粒等,都能较有效地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并抑制其进一步的发展,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