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摄影香港建筑蚁居君君 |
分类: 旅行 |
香港,世界上最拥挤的城市之一。11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707万人。
他们顶着世界最密集的天际线,也承受着世界最沉重的房价负担。
德国摄影师Michael Wolf在香港住了超过14年,他所关注的建筑并不是广为人知的中环商业区,也不是光鲜亮丽的浅水湾别墅,而是最普通老百姓每天居住的环境。
他的摄影集《Hong Kong Inside Outside香港里外》分为两册,也即“外”篇与“里”篇。 在序言中,他这样写到:“也许一张照片不能说明什么,但把所有的照片集合在一起却能呈现一个故事。”
“外”篇为“Archetecture of Density”建筑密度。他把镜头对准居民住宅楼,每家的窗户像火柴盒般排列在高楼中,天空和地平线都被删除了,统一的楼房风格、颜色形成了无限的延伸感,无情的扩张充满了整个框架,遮天蔽日。这一切令人窒息,令人疲惫。或许这就是香港居民对于空间的体验。
因历史、政治及地理环境等原因,香港土地开发率仅有23.7%。707万人主要居住在高层住宅内。全港共有6588座高层楼宇,远超纽约的5818座,成为名副其实的“摩天城市”。
“里”篇为“100×100”,是Wolf对于这种密集空间的内部调查,他采访并拍摄了100户生活在100平方尺(约10平方米)大小的政府公屋居民。政府公屋即廉价出租房,镜头中的他们,生活环境破旧不堪。令人欣慰的是,大多被访者表示附近便捷的交通、便宜的房租和友好的邻里关系,是生活在公屋的最大好处。
香港平均房价为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的12.6倍,居世界首位。截止2011年,47.7%的香港市民因无力购买私人住宅,居住在公屋(政府廉租房)或居屋(政府限价房)内。人均住房面积为 12.8平方米。
在这个弹丸大小的岛屿上,人们是如何搭积木式的占有一席之地?
高楼大厦、万家灯火所营造的动感之都背后,居民的生活质素到底如何衡量?
Archetecture of Density
100×10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