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 看什么】台北当代艺术馆:这个世界会好吗?

标签:
台北当代艺术馆向京雕塑君君 |
分类: 旅行 |
在台北的几天,我去逛了当代艺术馆,当时那儿正在展出女性艺术家向京的雕塑作品展《这个世界会好吗?》因为包含人体雕塑和敏感题材,而且作者选择的材料和处理方式既写实又夸张变形,可能会使为一部分人感到不适,展馆外专门做了相应的提醒。我在这儿就只选择一些展品里相对保守的作品放上来。
【面孔】呈现的是,一个双脚自然站立的童颜少女,手臂以不寻常的方式交叉隐藏在夸大尺寸的乳房下方,透过少女头部微倾动态而提示的内在生命能量,配上木讷茫然的脸部表情和一种涣散、疑惑的眼神,像是在传达青春世代走入浮世社会前的一种不安与困惑。
稚嫩的脸庞写照了人物天真无邪的精神内涵:掩藏的双手,则暗示了一种抗拒外在的心理状态,不涉世事额天真和自我封闭的架势,强化了观者和此作之间的疏离感和心理距离。矛盾的是,有别于女性交叉手臂的普通姿势,艺术家刻意在这拒人于外的双臂上塑造了与青春人物不甚搭调的一对特大乳房,这种经常被用来物化女性的 [器官] ,在这里变成了和 [面孔] 抗衡对照的两种身体图腾。
【尽头】这个作品分为五组,错落地摆放在廊道空间中的不同点,以轻松偶遇的姿态不经意地介入观者的逛展过程。这些偷窥女孩的动作与视线也带动了观者的好奇,跟随她们的视线去搜寻,或自我置换成她们的角色观看想象。艺术品,对艺术家和观众来说都是一面镜子,里面镜射出来的,可以全然是自己心思所想与所感。
【预感】这是这个展览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作品,与德国诗人里尔克的一首诗同名:
[门仍悄然关着,烟囱里一片寂静:窗户没有震颤,尘土躺在地面。我却知道了风暴,并像大海一样激荡……]
凝视的眼神、屏息的鼻、微起的嘴唇和一根微微扬起的无名指,是否这孑然孤立于木凳上的女子,其实敏锐地想到了、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也感触到了一个世人茫然不知、毫无所觉的情境。这看似呆若木鸡的女子,毋宁是[众生皆醉我独醒]的另一版本写照.人群中总有些眼睛能看到平庸中的隐秘激情。

【我们】一胖一瘦、一前一后、平行站立的两个女人,好像胶着在某地冥想,又好似在往前行进中突然听见什么而瞬间止步,并同时把头转向右方,一起闭上双眼,凝神倾听:较瘦的女人轻轻伸出右手,视觉上化解了两人的独立存在,也象征性地缩短了两人有形的距离,强化了两者命运共同体的意涵。感觉上,这两个女人虽然看不见、也碰不到对方,但她们的心理层面正在共同关注某种事物,精神上是趋于紧密和互相联系的。完全跑出了社会性意义的衣着、装扮等外在包装,这两个裸体女人更贴实地反映了艺术家对于人与人之间,一种立足于人文本性的个体描述和精神共鸣的人际关系追求。

【一百个人演奏你?还是一个人?】这个作品的标题也是借自里尔克短诗《邻居》中的一段文字,原诗写照了现代人生存在热闹都会中反而更为加深的一种孤独感。七个女体雕像的向心性组合,和团坐在大脚盆边一起泡脚的类仪式活动,静默而细腻地传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内心联系和情感认同。
除了【全裸】系列,还有【凡人】和【异径】系列,主要是以杂技和动物为主题。
杂技这部分以人为造型元素,或许可以看成各种拧巴的现实人生状态,也可以将整个现实生活当作一场卖力的杂技表演。在权利结构里面,只要是一个社会动物,就有上下,就像杂技,虽然带有美感但更多的是炫技,处在关系中,既塑造也被塑造。在这场戏码中,打破常态的代价即是失去正常的人生,再以赢得的荣耀把人生努力修补到正常。周而复始,非人的训练,并不能确保永不失误,紧张的表演者对应紧张的观众──在这个处境中没有人真正轻松!
动物这部分,则更接近人类自然属性的部分。因为有社会地位,外来的力量让你必须做出一个姿态,努力积极的去寻找某种关系的链条,但是你看看自己内心本质的部分,跟动物有什么区别吗?同样要面临无可奈何的困境,生老病死,都躲不过。这些更接近植物的动物,这些动物不管从哪一个角度观赏,都呈现了一种适者自洽的状态,没有典型,没有攻击性,像草、木、树、苔藓、叶,不那么容易让人注意,透露出来一股平和的弱小和善意。动物带给观者的,不是使人紧张的观/演关系,而是物种与物种之间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存在状态。
那么回到展览主题的这个提问:这个世界会好吗?每个参观者都可以在展馆的留言本上写下自己的想法与答案,也有一个展板专门展示一些文艺工作者的解释,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个杂志编辑给出的回答,他/她写到:
整个世界的逻辑是由迷宫构成的,就像WINDOWS那个无限延伸的管道屏保。人的意识、语言、思维、乃至人生和命运,就是每三秒遇到一个拐点,每个拐点都会有数个可能的方向,你在每个拐点上停顿,想应该选择哪个方向,但又焦急地要前行,不能长久停留、多做思考,所以,所有选择其实都是随机的,越走越远,很快就忘记了最初的起点和目标。所以世界的逻辑就是完全没有逻辑。在一个没有逻辑的世界里,你怎么会知道明天会不会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