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迫症/OCD】
强迫症被归为焦虑障碍的一种。归根到底是脑袋里面有抛之不去的念头,于是人就发展出大量重复的、无意义的“强迫行为/思维”,来缓解自己的焦虑。而实际上,越来越焦虑。
“强迫”的孩纸看见这个歪了的小格子,即便接下来要去见客户,或是给编辑交稿,有一万个订单要谈,也无法控制地想要把这个小格子搬正、搬正、搬正。而且……边想边不要自己想,万劫不复。

【广场恐惧症
/ Agoraphobia】
广场恐惧症亦是焦虑障碍的一种。不同于其字面意思的是,“广场恐惧”并不单指恐惧广场、公开场合或人多的地方;而是说人担心自己在某种情境/场合出现惊恐发作的症状(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而产生过度焦虑。
比如自己外出、去人多拥挤的地方、过桥、坐火车诸如此类。所以你拼命地避免这些场合,一想到这些就充满焦虑感。

【厌食症 / Anorexia
Nervosa】
我一个美国的督导师说,如果现在你没有接待很多进食障碍的来访者,作为咨询师,你要做好这样的准备:未来10-20年,中国会出现大量的进食障碍的来访者,其中就包含厌食症。原因是有人做过调查发现,当一个区域面向西方文化开放,媒体上大量出现模特、美女,一段时间之后,在这些“非理性”的媒体渲染下,大量的“厌食症”随之被催生。
“厌食症”来源于希腊语,字面原意是:“神经性的食欲丧失”,多少有些误导。实际上厌食症的人并非丧失食欲,而更像是对“戒食”成瘾,欲罢不能。多出现于青少年时期和年轻人.和这幅图画一样,厌食症的来访者很难对自己的身材做出“合理”的评价。TA有着一尺四的小腰,你若让她用手来画一个和她腰一样大的圈,她会画出两尺四来。

【性别认同障碍 /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不认同自己的性别,认为自己生错了身体,对自己的性别极度不适。又极度渴望成为另一种性别,或期望按照另一种性别的方式被对待。在诊断上,孩子和成年人有所差别。
“性别认同障碍”是否归属心理障碍领域备受争议。Dr.
Darryl Hill
说,所谓“性别认同障碍”不过反映了当自己的孩子对性别有不同看法时候,父母产生的巨大焦虑。09年旧金山举办的心理学年会上,场内外都有抗议者示威,呼吁将“性别认同障碍”从心理障碍领域剔除。
我自己也曾经有一个好朋友,对我说过一模一样的话:“我有记忆起,就觉得自己长错了身体”。

【抑郁症 /
Depression】
“抑郁症”是诸多心理障碍诊断名词中,大家最常听到的一个。上班久了心情不好,老公没刷碗心情不好,领导没给假心情不好……人人都会抑郁。典型的抑郁症核心症状是:持续的情绪低落、对周围一切事情失去兴趣、乏力记忆力减退。
我每次提起这些的时候,身边的朋友都大呼小叫:“我有哎!我也有哎!”。这让“抑郁症”显得不那么稳重,随随便便就得上了,随随便便也就好了。而实际情况是,它是和“感冒”、“肺炎”一样的生理疾病,有着自己的生理特性和生理症状,也因此它值得一个更认真、更规范的治疗。
更甚的是,抑郁症的来访者往往本身很聪明,又擅于假装自己“很好、没问题”。在生病的状态下,盲目的乐观鼓励,只能让他们雪上加霜。相比“打鸡血撒阳光”式的开导,他们更需要身边的人来承认他们的困境,关注他们的内心苦痛。

【多重人格障碍 /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多重人格障碍算是临床诊断上最富有争议的一个障碍了,从起因、诊断标准到治疗,都存在无数争议。一个人身上显示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角色”的人格特点。这些不同的“角色”各自有着自己的行为习惯、思考方式、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对自己的认知,“他们”轮番出来主导一个人的行为。“角色”之间相互并不认识,我们亦无法用“忘记”来解释。
1994年,
DSM第四版将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多重人格障碍)更名为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直译为:不相关的身份认同障碍),意在强调不同角色之间意识、身份认同的区别,而弱化人格的不同。
1646年Paracelsus
报告了全球最早的案例。经过漫长的争论、发展、研究,自1970年之后,对多重人格障碍的诊断越来越流行。越来越多的案例被报告出来,而一个个案身上显示出的“角色”数量,也从2、3个升至平均16个。有人认为这些个案的增多是一些“催眠”治疗师的诱导所致,亦有人认为是由于治疗师们诊断标准不一而致。

【嗜睡症 /
Narcolepsy】
白天无法控制地昏睡过去,连续超过三个月。嗜睡症的人会出现短时间的肌肉丧失张力,而发生猝倒;亦会短时间进入快速眼动的状态。一般人需要半小时进入深度睡眠状态,而嗜睡症只需1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
文章分享自
英文原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