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普希金(AnekcaHIpCeprecBH4IyI,1799—1837)//致大海
【俄罗斯】普希金( AnekcaHIp CeprecBH4 IyI,1799—1837)
普希金是俄国伟大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1799年6月6日诞生在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家庭,8岁时就开始用法文写诗;同时又从保姆那里学到了丰富的俄罗斯人民语言。中学时受到当时爱国思潮和进步思想的影响。普希金一生创作了许多光辉的杰作。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于人民性的作品”。从普希金开始,俄国文学摆脱了18世纪以来对西方文学的模仿,扎根于民族生活,走上了独特的自由发展的道路。普希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集大成者,是俄国文学的开山祖,是俄罗斯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诗被翻译成了几十种文字,流行于全世界。
致大海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骄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喚,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于恼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旁,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虚枉: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可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一无牵挂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这是一个峭石,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致大海》是一曲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1824年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写于高加索。
南高加索优美的自然景色,哥萨克的风土人情,激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情。尤其是那壮阔浩渺的大海,更使诗人留连忘返。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人们到处忍受着同样的命运,想起葬身于大海的英雄……怀古伤今,思绪起伏,他的心象大海一样深沉、激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篇。
诗人赞叹大海的壮美: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宁静,闪耀着蔚蓝的波涛和“骄美的容光”,仿佛在“忧郁怨诉”着心头的哀愁;波涛汹涌时,大海喧腾、激荡、傲岸不羁,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诗人热爱大海: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诗人也羡慕大海: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他失去自由的懊丧,在变相的流放中,他感到“只剩我孤独一个人”,象“囚徒”一样,他感叹自己不如“复活节农民放生的小鸟”。诗人更依恋大海:大海使他缅怀起举世震惊的英雄,显赫一时的拿破仑只能“在荒凉的海波上安息”;普希金最钦佩的诗人拜伦,虽然天才卓绝、雄心勃勃、渡海远征,但终为他的祖国所不容,客死于希腊。普希金空有抱负不得施展,拿破仑和拜伦的结局自然增添了他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这正是诗人把大海说成“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是他“心灵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
这首抒情杰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它和作者的心情密切结合着。作者描写咏赞大海仅仅从传达自己的心情所需的限度来进行。作者的心绪感染了大海,大海不但灵感洋溢,而且逐渐充满了浸透作者本身的那种感情。作者以主观的感受感染外界事物,这正是浪漫主义对待事物的基本精神,从体裁上来看,这首诗既是情调忧伤的哀歌,又富有哲理性。全诗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思想深沉,洋溢着奔放的热情,充满了积极奋进的精神。诗人在向大海依依惜别时表示要把大海的浩然之气带到森林,带到静寂的荒原,带到诗人要去的地方,展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