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性非经期出血是怎么回事

(2013-02-25 16:03:53)
标签:

非经期出血

排卵期出血

育儿

女性

妇科

    女性非经期出血是怎么回事
    女性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是生殖功能成熟的外在标志之一。这种出血是女性卵泡成熟、排卵和黄体形成,子宫内膜从增生到分泌变化、内膜脱落的结果。而这个过程是由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产生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来实现的,所以改变任何一个产生激素的环节都将引起月经期的改变。
    如果是在非经期出现了阴道不规则的出血情况,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一种状态,特别是对于很多未婚未孕的女性更加应该引起重视。那么,月经过后出血是怎么回事?
    一般来说,月经后几天出血可能是排卵期出血导致的。但是也有可能是妇科疾病导致的。
    排卵期出血发生在月经来潮前14天左右,但在大多数人中,是没有排卵期出血这种现象的。引起排卵性出血的原因,是因为卵泡破裂,排卵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不能维护子宫内膜的正常生长而发生内膜突破性出血。一般出血量比较少,不需治疗,如果出血量比较多,就要去医院检查了。
    还有这样的一种情况,月经后几天出血可能由子宫肌瘤引起的。月经后出血如果时间比较长,并且伴有腹痛等症状,很可能是子宫肌瘤的症状表现,子宫肌瘤危害着女性的健康,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很容易导致月经后几天出血过多,造成贫血等。子宫肌瘤是可以治疗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也有很多,只不过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也有可能是月经不调或者妇科疾病导致的。月经不调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或出血量的紊乱,不规则子宫出血。妇科疾病如宫颈糜烂、宫颈息肉、阴道炎症等等也是可能导致非经期月经后几天出血的。所以这需要去医院检查,症对治疗。

    注:女性的一个月经周期可简单划为4个时期:
    1.行经期,即月经来潮至干净的一段时间;
    2.排卵前期,即月经来潮至排卵前的一段时间;
    3.排卵期,即排出卵子的的一段时间;
    4.排卵后期,即卵子排出至下次月经来潮前的的一段时间。
    其中排卵前期,卵泡逐渐发育至成熟,并分泌雌激素和少量孕激素。雌激素使出血期的子宫内膜逐渐修复而使出血停止,并随着雌激素分泌量增加使修复后的子宫内膜逐渐增厚(称之为增生反应)。排卵前,雌激素水平达高峰,排卵时,成熟的卵泡破裂,卵子排出,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使得受雌激素营养而呈增生反应的子宫内膜失去支持而出现少许出血。正常情况下,这种出血极为短暂(约1小时一2小时),且只能在显微镜下窥见白带中有红细胞。排卵后,破裂的卵泡很快塌陷闭锁形成黄体,并分泌孕激素及少量雌激素,使处于增生反应的子宫内膜继续增厚(称之为分泌反应)。如果没有怀孕,则黄体寿命一般不会超过14天即萎缩而失去功能,体内雌、孕激素同时下降,使得分泌期子宫内膜失去激素营养而完全脱落出血(称之为月经)。一般来说,短暂而少量的排卵期出血不必治疗。如果出血量多,且持续时间长,或反复不愈,则可视为月经不调的一种现象。
    发生排卵期出血的原因大致有两点:
    1.性激素分泌失调,使得排卵时激素水平波动较大而使出血明显。在月经周期里,一些女性在排卵期前后出现雌激素水平一过性下降,子宫内膜因一下子缺少激素的支持而产生突然的出血,形成了这种所谓排卵期出血。这种出血是少量的、短期的,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也不会影响生育。
    2.子宫内膜慢性炎症或卵巢表面炎性增厚,使得排卵时子宫内膜充血明显,出血不易自行停止,或炎性增厚的卵泡表面破裂出血较正常量增多,并随输卵管蠕动反流至宫腔,经阴道排出体外。若出血量较多,时间较长或频繁发生的,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少量的雌激素药物治疗,你的情况应该属于这种,建议口服炔雌醇或己烯雌酚。
    出现肉眼可见的阴道出血持续时间可为几小时,或3天一5天,但极少达到7天以上,严重者也可淋漓不净直至下次月经来潮。有的出血量极少,点滴即净,或为带中夹血,一般情况下极少达到月经量。出血时可伴一侧下腹胀痛不适或隐痛或疼痛明显,甚至牵扯腰骸部及股内侧。症状出现可每月连续发生或隔月发生1次,有的人每年中有几个月发生,有的人一生中只出现一次这种现象。反复发作的排卵期出血会影响妊娠,如果是这样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排卵期出血是每位女性都有可能出现的一种现象,一般情况下这种出血量很少,肉眼不能观察到,但有的人会出现明显的出血症状,严重程度不能一概而论。排卵期出血,有的人一生可能就只出现一次,不必太在意。
  对于多次出现的症状轻微者可经自我调养而愈,可多食龟、鳖、鱼、虾、乌骨鸡、黑芝麻、鸡蛋、蘑菇及新鲜蔬菜水果等清补之品,少食油炸煎炒、辛辣香燥助火之品,避免荤腥油腻、过甜食品,避免用脑过度、劳累及情绪波动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