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访著名画家王同仁

(2014-08-21 10:13:09)
标签:

王同仁

画家

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

绘画艺术

分类: 书画名家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page/2014-08/13/05/rmrbhwb2014081305_b.jpg

http://s10/mw690/001VS3azgy6LcLHDUFjf9&690

  王同仁,1937年12月出生于甘肃兰州。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炎黄艺术馆艺委会副主任、黄胄美术基金会理事。

 

 

 

http://s11/mw690/001VS3azgy6LcLyvV2y4a&690

·育子牛(1991年作)

 http://s4/mw690/001VS3azgy6LcLAVj1hb3&690

·戴月行(1992年作)

http://s8/mw690/001VS3azgy6LcLz5LWD97&690

 ·清晨牧曲(2006年作)

坚持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正确方向

                                      蒋兆和

                 

王同仁是有成就的画家。

  凡有成就的画家应具备三个条件:要有一定的艺术才能;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要有正确的主导思想;在生活的大道上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品德。根据我多年(包括十年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三方面的观察和了解,王同仁在这三方面的素质和品行都是好的。他不仅具有艺术才能,而且自幼有喜欢绘画的实践,所以在学生时代,他就比别人容易更快和更多地理解、接受、消化和融会课堂上所学的东西。1959年初他画的《渔民苦》(洪湖渔歌组画之一)、《运肥图》以及毕业创作《青春曲》,就是很好的说明。1961年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他认真地教学,又不断地进行艺术实践。他勤奋、刻苦,不走邪门歪道,而是坚持民族的、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同时对外来的东西也能兼收并蓄。他长期深入生活下厂下乡画速写,所以他的造型基础比较扎实。他画的《春正浓》、《高原军民鱼水情深》在全国美术展览会上受到好评(原作中国美术馆收藏)。《花满乒坛春长在》、《韶山银河映朝晖》、《牧归》、《牧牛图》、《藏族姑娘》、《赛马第一名》等也在国内出版发表。近年来他多次去长征路上、甘南藏区、林区、内蒙古大草原以及云南、路南、石林等边疆地区,画了大量的水墨写生、白描人物和速写。他每年都外出作画,回到北京,带大批作品来让我指点。从他画的藏族、蒙古族、哈尼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的生活中,使我也分享到他从生活中带来的新鲜感受,不少画面充满生活情趣,实在令人喜悦。最近他画的长卷《百牛图》姿态生动,笔墨灵活。《石林纪游》构图起伏自然,气势宏伟,用笔奔放潇洒。他还画了不少反映兄弟民族生活的画,如:《牧羊人》、 《读书图》、《夏河之晨》、《仙笛舞鹤》、《十里河塘暗递香》等以及各种动物画,曾去中国香港、美国、日本、丹麦等地展出,受到国际友人的好评。

  由于他辛勤地劳动,在生活中积累了不少创作素材,同时绘画技巧有显著的进步,无论人物、山水、动物画都很有起色。

  同仁品格好,为人正直、朴素、诚实、热情。

  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爱什么,憎什么;歌颂什么,暴露什么,都同艺术家的品格分不开。所谓艺术家的良心,就是艺术家本身的灵魂首先是真、善、美的,这样才有可能表现生活中真、善、美的事物,否则,那是虚伪的、不真诚的。

  艺术创作是严峻而艰苦的劳动,每前进一步都是不容易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其不同的经历、遭遇及感受,这决定他创作的取材和风格。就拿我本人来说,从小家境贫困,又没有学习条件,整天为生活而奔波,只好一边谋生,一边作画,没有我的那段生活,也就没有我的创作。

  同仁有很好的绘画基础,又有较丰富的生活积累,现在所取得的成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应该不怕风吹雨打,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我相信,王同仁只要认准目标,勤于艺术实践,勇于创新,听批评不动摇,受称赞不茫然,今后在艺术上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

  (此文作于19814月) 

 

 

黄胄作并书王同仁画集序言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res/2014-08/13/05/rmrbhwb2014081305p24_b.jpg

 

    王同仁幼年曾随我学画。当时只有十五六岁,是个不大讲话,很有心计的少年。我带他在兰州雁滩和街头画速写。以后他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求学。一九六一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并留校执教。在三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潜心学习、虚心求教、博采诸家,不断探索、创新。每次见面使人感到他的作品独有新意,但他不盲目追求模拟现代派画家和西方流派,而是努力学习,借鉴传统艺术,追求现实生活的感受,逐渐形成自己的表现技法和风格。他的“百牛图”、“吉祥图”、“石林纪游”、“绿荫”等作品多次去香港、美国、日本、丹麦、加拿大等展出,曾获好评。尤其是一九八四年,他在美国的展览引起学术界注意和兴趣。密西西比州曾将他的作品拍成电视播放。

  同仁的作品“高原军民鱼水情深”、“运肥图”、“递香”、“秋牧图”等作品分别由中国美术馆及沈阳博物馆、丹麦安徒生博物馆、美国新奥尔良艺术博物馆收藏,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画家。

  (19886月) 

 

恒变不居

范曾

 

  与同仁兄相识忽忽四十余年矣。一九五七年我入美院读美术史系,越明年,转中国画系。同仁高我一班,应称学兄。知其从学黄胄,名师高徒,信为不虚。

  同仁质朴其外、高华其内;冰清其性、烈焰其情,具有大艺术家不可或缺之素质。而为人又笃厚诚挚,自少及长,自长及老,凡生活中琐碎事、麻烦事、劳而无功事、无名无利事皆加诸其身。彼毫无怨怼,欣然而往,此种情状,令我不平,而同仁唯憨笑而已。

  他又是一位敏于所感、情至笔随的天才。一九九五年他来巴黎,一日携数十百张水墨画至我乡间别墅,令我瞠目久之。所画为希腊、罗马石刻,为非洲黑人木雕,为狮虎象豹之类、怪兽异禽之属。且皆画于极为粗糙的糊墙纸上,用笔跌宕奇妙。从艺半世,未见有画家如此想、如此画。始而以为荒诞,继而为之激赏,最后剩下钦佩。钦佩其童心未泯、钦佩其不骛名利,惊叹他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真”的眼睛,一支欣于表现“善”的画笔。伪恶者必丑,同仁本能拒绝,真善者必美,同仁则趋之不及。同仁之成功,盖源此心灵素质。

  某日于同仁家中,忽抱来一大捆巨作,室小画大,唯有铺地观赏,再一次令我结舌久之。画面施以浓、焦、枯墨,所画为甘藏人物,为晨曦黄昏、为荒原野草、为耕牛骆驼。印象是苍莽、豪纵、恣肆,《庄子》所谓“深闳而肆”者也。其中亦偶有碧眼黄发之洋人深皱皓髯之老翁。其笔力之深雄浑厚,足可以令怯懦者振而起、令狂骄者愧而战栗。杜工部“语不惊人死不休”,同仁是其俦焉。唯见线条如屈铁、如古藤,刻入缣素,力可扛鼎。初亦以为离谱,即之为肯定,最后只有拜服。“奇音在爨,庸听惊其妙响”,自以为识见不凡而“庸听”如我,对王同仁必欲自立门户、不寄前贤檐篱下的不断探索,实在至为欣赏。

  王同仁艺术道路略类高低栏之障碍赛,必自设阻隔而飞跃之,一而再之,再而三之,至今不以标榜风格为目标,而以随心所欲为惬意,恒变不居,以六十岁之翁时有异想天开。非天赋颖异、笑傲一世之豪杰不敢以艺术生命作此孤注一掷之远游。同仁以为远游之目标既定,则可舍弃一切为世人所赏而早已为己所鄙弃者。在美的领域,艺术家应是“来吾导夫先路”的开拓者,而不是俯就时俗,甚至挤眉弄眼之辈。这就是同仁的抱负、同仁的尊严之所在。

  希腊古哲赫拉克利特有云:“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同仁深感目下画界惰性之可恶:不只反复跨进自己的一条河,踟蹰不前,更可笑的是不断跨进别人的河里,还以为发现了什么东西,张扬之、鼓吹之,成为可笑的公众人物。在这一点上王同仁经常用“知耻近勇”来勉策自己,决不肯做一个从俗沉浮的“知名”画家。

  看王同仁的风发才情,似“生而知之”者,看他跋山涉水,刻苦自励,又似“困而知之”者。总之,天才加奋斗,造就了王同仁。

  “博学之”,言其勤奋也;“谨问之”,言其谦和也;“慎思之”,言其求索也;“明辨之”,言其敏悟也;“笃行之”,言其质实也。有了这样的品格,同仁兄的艺术天地必然广阔,他精于国画,兼通油画、版画、水彩;他是画家,又擅于籀篆行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就是同仁的本领。仅借《中庸》篇以概述其身,并总结此文。

  (此文作于199911月) 

 

厚重古朴 意远境切

常书鸿

王同仁,著名中国画家、书法家,专擅人物、动物和山水画,造型技巧高超,笔墨功力深厚,并把书法中所追求的雄健、茂美、潇洒、爽朗、宽博等书风融于绘画之中,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范:它似版画、非版画,似铁画、非铁画,似拓片、非拓片,揉书法、篆刻、碑帖等传统艺术与现代意念为一体,绘画以线写神,冷峻而凝重;行书以情绘意,灵动而自然,具有粗犷、恢弘、博大的阳刚之气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后,引起同行和专家们的瞩目和兴趣。一些评论家撰文称之为“创新冲击波”是不无道理的。

  王同仁现在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系水墨人物画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高原尕娃》、《月夜》、《敲诗图》、《运肥图》、《递香》、《秋牧》等,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北京图书馆、丹麦安徒生博物馆、美国新奥尔良艺术博物馆收藏。1989年,他的山水画《秋雨绵绵》参加了摩洛哥第23届蒙特卡罗国际现代艺术大奖赛,获得好评。同年秋,他作为中国艺术家成员,前往古丝绸之路进行了为期三个月实地考察,创作了一批反映中国西部地物风貌的山水画作品,笔墨淋漓,清雅自然,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厚重古朴,使人感到意远而境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