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复习资料
(2015-11-19 19:14:39)分类: 复习资讯 |
一、地球表面的地形:
1.地球表面有(平原、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峡谷)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其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是山地。
2.我国(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东部多平原,呈阶梯状分布。)。我们瑞安是(丘陵地形)。
3.(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深浅不同的海洋,(深蓝色表示海很深 ,浅蓝色则表示海比较浅。)
4.
地形 |
特点 |
平原 |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
高原 |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
丘陵 |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
山地 |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
盆地 |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5.我国的平原大多在(河流的中下游)。
二、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1.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2.(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3.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4. 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是由于(两个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两个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5.地球刚形成时是汪洋一片,(后来才出现陆地的)。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变化)。地球表面(不同的地形上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
6.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答: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 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7.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可以使地球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的改变,如地震、火山。有时也表现为极其缓慢的变化,就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然而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地进行的,是我们短时间内难以觉察的。
三、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风化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岩石变化与(冷和热、流水、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有关。
3.(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
4.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呢?(答:这是岩石风化作用的结果。即岩石在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了变化。)
5.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变成什么样?(答:岩石继续风化,最终会变成沙和泥土。)
6. 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答:地形的变化会造成岩石破碎,形成火山岛、火山湖、石林、溶洞、河谷、峡谷、瀑布……)
四、土壤中有什么:
1.土壤是(沙、沙砾、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2.土壤中,还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腐殖质和盐分)。(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把土壤放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3.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颗粒最大的(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中间的是(沙和粉沙),直径分别(小于2毫米)和(小于1/16毫米);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直径(小于1/256毫米);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4. (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5. (细菌分解动物、植物的残留体) ;(蜗牛和甲虫)靠腐烂的生物为生;(蚂蚁)在土壤中群居;(植物的根和茎腐殖质的主要来源);(蚯蚓 )使(空气和水)更容易进入土壤。
五、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2.土壤中的(细沙)和(黏土)最容易被雨水冲走。
六、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1.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雨量的大小、土地的坡度大小、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土地坡度大、土地上没有植物覆盖、降雨量大)土地侵蚀程度就更大。
2. 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因此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3.(流水、风力、冰川、海浪、重力)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七、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1. 河水流出沟谷后,随着(坡度的变缓),河水的流速也逐渐(减慢)。水流得慢,携带泥沙的能力就(弱),(颗粒大)的泥沙首先沉积下来。
2. (上游)河床布满了(大石头),(中游)河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沙)。
3. 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容易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4.土地被侵蚀,会造成(水土流失、山洪爆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八、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1. 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人们采用了哪些措施预防因地形变化而造成的灾害?(答:加强灾害预警预报;植树造林;合理科学使用土地;兴修水利;封沙育林。)
3.(岩石的风化、雨水的侵蚀、河流的沉积、火山和地震)都可以让地表的形态发生变化。
4. 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有:
(1)内力作用,就是地球内部的运动可以改变地形地貌,指地球的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如火山、地震、板块运动等。
(2)外力作用,就是地球外部的力量。①风化作用也可以改变地形地貌;②侵蚀作用使地形地貌发生改变,比如雨水、河流、冰川、风、波浪、潮汐等的侵蚀;③沉积作用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形成了不同的地形地貌;④人为因素也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九、实验设计题:
? 1. 研究的问题:温度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材料:岩石 酒精灯 烧杯 镊子
实验步骤:1.将镊子夹取一块岩石放在酒精灯外焰烧。2.将加热后的岩石放入冷水中,冷却。3.将岩石取出擦干,再加热。4.再将加热的岩石放入冷水中冷却。5.反复做几次。
实验现象:坚硬的岩石慢慢破裂剥落。
实验结论:由于岩石内层和外层受热不均,而产生表层不均匀的膨胀与收缩,这样岩石就慢慢的破碎和剥落了。说明冷热会使岩石发生变化。
? 2. 研究的问题:土地的坡度对侵蚀的影响?
我的推测:坡度大,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大,坡度小,土地受侵蚀的影响小。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设实验组和对照组。
要改变的条件:土地的坡度大小。
不改变的条件:同样多的降雨量,同样的土地,同样的植被情况。
实验现象:坡度大的土地比坡度小的土地水土流情况严重。
实验结论:土地的坡度对侵蚀有影响,坡度越陡侵蚀越严重。
? 3. 研究的问题: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
我的推测:植被越少侵蚀越严重,植被越多侵蚀情况越好。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设实验组和对照组。
要改变的条件:实验组的土地上有植物覆盖;对照组无植物覆盖。
不改变的条件:土地的坡度一样、降雨量的大小一样、土壤质量相同。
实验现象:有植被覆盖的土地水土流失情况好,无植被水土流失严重。
实验结论:植被对侵蚀有影响,植被越少水土流失越严重。
? 4. 研究的问题:雨量大小对侵蚀的影响?
我的推测:雨量越大侵蚀越严重,雨量越小侵蚀情况越好。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设实验组和对照组。
要改变的条件:雨量的大小。
不改变的条件:同样的植被情况,同样倾斜角度的土地,同样的土地。
实验现象:雨量大的水土流失情况更严重。
实验结论:雨量大小对侵蚀有影响,雨量越大侵蚀越严重。
? 5.请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画表示岩石的风化过程:( 书本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