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家族墓群

标签:
曹操家族墓汉墓亳州拱券 |
分类: 中原齐鲁 |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曹氏家族墓群·东汉、三国·安徽亳州
所谓人杰地灵,亳州因为出了曹操而闻名。作为汉末权臣及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并兼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历史人物,他的故事又因名著《三国演义》而广为流传。曹操本姓夏侯,因其父嵩拜了宦官同乡曹腾为义父,后改姓曹。曹腾对东汉桓帝曾有拥立之功,因而家世显赫,但毕竟不如袁绍这种累世公卿的豪族。这也促使曹操青年时开始就广交豪杰,勇于进取,最终战胜汉末各派割据势力而统一北方。战乱频仍的汉末三国崇尚薄葬,曹操身后也以“七十二疑冢”而至今众说纷纭。而在他的故乡谯郡,曹氏家族墓冢却随处可见,从其形制、规模及出土文物到可管窥那个时代贵族地位之一斑。
(张园汉墓的圆形封土)
曹氏家族墓群曾分散于古亳州郊外村野之中,如今早已被新城区吸纳,只是考古上仍保留着董园汉墓、张园汉墓等名称,另外还有曹四孤堆、观音山孤堆等处,其中只有少数已探明墓主人,包括曹操的祖父曹腾、父亲曹嵩、女儿曹宪等家人。其中曹嵩曾带着一家从谯郡前往兖州投奔曹操,途径徐州时,太守陶谦派兵护送,无奈夜起兵变而全家被杀。曹操为此痛恨不已,于是有了后来下令屠彭城的历史污点。事后曹嵩全家仍被送回谯郡安葬,墓冢尚存。
如今的董园二号汉墓为曹腾之墓。外观呈方形覆斗状,墓室均用大块整齐的青石砌筑,严丝合缝。多重墓室以券门相连,空间不算太大,但游人可在其间行走自如。毕竟曹腾只是权臣,而东汉又崇尚薄葬,其墓室规模比起西汉年代的诸王陵还是小很多。古代中国在地面多营造木构建筑,而在地下墓葬中却展示了对石材的驾驭能力,特别是拱券的规整牢固,和西方建筑可堪伯仲。
(张园汉墓拱券结构)
张园汉墓即在曹腾墓的斜对面,隔马路相望。此墓规格略小,但形制相似,只是封土呈圆形而非方形。墓主人身份尚有争议,目前通说为曹操之弟曹德,同曹嵩一起亡于徐州兵变,并归葬谯郡。和曹腾墓不同的是,此墓建材为灰砖,虽然也砌筑得较为工整,但毕竟单体个头较小,不必青石堆砌的厚重感。也许这正反映了曹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理念。
就墓葬本身而言都是朴实无华的,可圈可点之处在于其细部。如墓室所用穹窿顶,恰体现了汉代人天圆地方的概念。作为百年之地自然要做到天人合一,所谓事死如事生,小小的穹窿给人无穷的空间想象。
http://s5/mw690/4de9e751hd6a0b0af8634&690
http://s12/mw690/4de9e751hd6a0b097139b&690
http://s10/mw690/4de9e751hd6a0b08231f9&690
(兽首衔环)
(两位神人)
(文臣武将)
两座汉墓的入口均设有石门,门楣及门框的画像石则体现了汉代艺术的粗犷自然、淳朴可爱。曹腾墓门外有两对人物形象分列左右。文武官员身着朝服,仪态端庄;还有主领万鬼的神荼、郁垒二位神人,神情夸张,衣带飘逸,有崇尚狂狷的魏晋名士之风。这四位人物均用线刻手法画于石门上,其线条流畅,简单地勾勒出活跃的形象。特别是两位神人,颇有汉代的浪漫主义风格。
张园汉墓入口门楣为一长条画像石,上有不少神兽群舞。门外两侧分别有一人,手持仪仗之物,仿佛队列整齐地迎接主人的灵魂到来。门内两侧则刻有修长的青龙白虎形象。这些浮雕较之曹腾墓刻得更深,也同是典型的汉风。
http://s10/mw690/4de9e751hd6a0b9ab51a9&690
http://s10/mw690/4de9e751h7bdcdf594ea9&690
http://s14/mw690/4de9e751hd6a0b976fe8d&690
(银缕玉匣——曹嵩墓出土)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曹腾墓出土)
(釉陶圈——曹宪墓出土)
曹氏家族墓群出土过大量文物,部分陈列于新建的亳州博物馆内。其中有曹嵩墓出土的银缕玉衣(又作玉匣),标志着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和荣耀。而富有生活气息的陶屋、陶炊具、石灯、铜猪等文物也屡见不鲜,毕竟主人到了地下还想跟生前一样过日子。最能代表贫困大众心声的,却是一组文字砖,以篆、隶、行、草等多种字体写就。其内容除了记载岁月天象之外,还有不少当年墓葬建造者的抱怨言语,如“当奈何”、“苍天乃死”等。社会矛盾的尖锐一直伴随着东汉王朝,最终导致了黄巾军起义的爆发,国家也随之陷入群雄争霸的局面。从这古拙的字体中,似乎能感受到汉人的敢作敢为、幼稚而淳朴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