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涛名画出溧水

(2014-09-17 11:06:20)
标签:

佛学

石涛

溧水

永寿寺

石舸

分类: 史实

作者:潘惠明

石涛是我国清代著名的画家和画论家,堪称中国画的一代宗师,对后世绘画创作影响深远。郑板桥画兰竹,袭承石涛神韵;李苦禅画水墨花卉善于用水,学自石涛;齐白石对石涛极其钦佩,自称受他影响很深;张大千更是摹学石涛画作,以善临石涛画著称。吴冠中对石涛十分推崇,称赞说:“石涛是中国现代美术的起点。”

“下笔谁敢泣鬼神,两千余载只斯僧”(齐白石语)。石涛这位中国传统画的集大成者却在公元1679年的夏天来到江南小城溧水的永寿寺,留下了一幅著名的画作《隔岸归帆》。

这幅名作是如何诞生?石涛与永寿寺又有着怎样的因缘际会呢?我们不妨细细地解读。

一、永寿寺的高僧

明朝万历三十一年时候,溧水县来了一位名叫徐良彦的知县。新知县的到来,并没有让溧水在万历皇帝贪婪荒唐的统治中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正是从万历朝开始,大明王朝走向了灭亡。

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的执政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老百姓的日子依旧紧迫,尤其是近年来科举及弟的学子也日渐稀少,不比往年。徐良彦简直伤透了脑筋。

有人为徐良彦请来了风水先生。一翻验看后,风水先生说:“溧水县城东南面有东庐山、秋湖山、中山、无想山等群山环抱保佑,唯独西北方没有山,地势平坦,却还有一条秦淮河自东南山脉而下,经县城流向西北,带走了溧水的文脉与运气,县运自然不济。要想解决,必须要用东西来填补溧水城西北方的地理之缺。”

风水先生的一席话让徐良彦如饮醍醐,连连点头。他在《永寿寺记》中如此写道:“只以洸洸沸流,往而不返;弥弥大势,渗而欲虚。锁钥失金汤之固,堤防非土木之功。”

四十年之后清代顺治朝溧水知县闵派鲁在他撰写的《永寿寺饭僧田记》中也介绍了这一情景:“徐公精形家言,以溧城众山环卫,而阙于乾隅,东南之水直走秦淮,不稍停蓄,故秀气弗钟,民用瘠朴。爰扼其势,俾蜿蜒而潆洄于兹。因作浮图于北岸并营宝刹焉。壮立崇观,雄镇一邑。”

既然溧水县城地理风水有缺,那就补缺吧!可怎么补呢?有人建议造殿阁,有人建议造楼台;可又供奉什么呢?有人说栖真,有人说雕像,最后大伙的意见统一为建宝塔。

造宝塔要钱,政府不会给钱,那就靠大家捐款。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捐款运动开始了。

徐良彦在《永寿寺记》中记载,这场捐款先是从县政府官员捐起,然后再找溧水籍做官的。在外做官的乡绅还真多,例如:光禄寺卿王守素、行人杨公翰、别驾章甫诏和沈立敬、元城知县王名登、满城知县沈名彰、琼山知县韦柔等人。其后,县里庠士一百多人,太学生三十多人,乡民们一千二百多人。甚至在还有溧水做生意的二十个外乡人以及庙里的几个小和尚,这些官绅民僧们共捐了白银二千多两。

造塔必须还要造寿庙,这项庞大的工程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二月开工建造,第二年十二月落成。起初名为永昌,后改为今名。

在陆陆续续的几位僧人任过永寿寺的住持之后,一位高僧来过了永寿寺。清光绪《溧水县志》卷二十记载:“顺治五年,僧永泰来自浙,倡明宗教,僧公数十百人。邑令闵派鲁以上李村、常山岗、大凤岗官田归于寺,俾为永业。”

闵派鲁是顺治十年(1653)来溧水担任知县的,永泰禅师早他五年来到永寿寺任住持。闵派鲁在任职不久后所写的《永寿寺饭僧田记》中记载:“邑之居士某某辈为之议曰:如是胜地非名僧尊宿不足以主之。缘诣吴中迎永泰模禅师卓锡于斯。师泰州人,夙修禅业,广历诸方,澈悟宗源、登峰挟奥,其后从龙池大和尚受衣焉。......师冀酬前誓,遂应此请。欣然挟其上首超琏、超琳与众俱来。”

僧人“永泰”和“永泰模”应当为同一人。

中国古代的人们一般名字有两个,“名”和“字”是分开的,再有的还有“号”;比如李白,名“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家人也存在这种情况,有自己的“法名”和“字号”(也称“法号”)。

僧人剃度出家时,剃度师傅会给他起两名字:法名和字号,且依照“后名前字”的规定排列。法名又叫作法讳、戒名,按宗派字辈起名,不能随便让人称呼,只有僧人的师傅长辈们可以叫。外人及谦称只能称呼“字号”。

法名字号通常四字连用,其格式为:字号在前,法名在后。法名中第一个字表示字辈,有时在连用中可以省略。所以永泰模禅师的“永泰”是其字号,也称法号;“模”是法名,前面应有一个代表辈份的汉字,被省略了。

永泰模禅师同时带了两位徒弟来到永寿寺:超琏和超琳两兄弟。然而,正是这两兄弟的存在吸引了日后另两位大师级高僧——木陈道忞和石涛来到溧水永寿寺。

二、顺治皇帝的座上客

闵派鲁说永泰模“其后从龙池大和尚受衣焉”。龙池,历史上自有一翻来历。

佛教传入中国后,菩提达摩始创了禅宗流派,宋、明以来,禅宗盛行,发展成为好几个派系,临济宗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一支。在江南宜兴的龙池山上,有一座龙池庙,这里一度成为传播临济宗禅学的重要场地。

龙池系的始祖当为幻有正传大师。幻有正传:初号一心,字幻有,俗姓李,江苏溧阳人。在正传的门下,造就了大批僧才。最为著名的是密云圆悟、天隐圆修、雪峤圆信三位高徒。三人后来各传禅一方,时称“临济中兴”。

龙池庙在清代时被朝廷敕赐为“澄光寺”,为江浙八大寺之一。其门前有一副对联:“开临济之祖庭,辟禹门之祥院。”

永泰模受衣自“龙池大和尚”,这位“大和尚”是谁?我们难以考证。或许是一种统称。但显然永泰模学自临济宗龙池系,也极有可能落发在宜兴的龙池庙。

现在,我们该说一下幻有正传的嫡传高徒密云圆悟。密云圆悟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到龙池庙落发,后一度住持龙池山禹门禅院。其后,圆悟又来到浙江宁波的天童寺住持。他在此收了一个日后特别有名的徒弟:木陈道忞。

道忞,字木陈,号山翁,俗姓林,广东潮州人。他小时候沉稳而聪慧,20岁时考取生员(秀才)。接着读《金刚经》、《大慧语录》等书而信仰佛学。起先在庐山出家,后嗣法天童寺圆悟禅师。圆悟死后,道忞继任住持之位。道忞精通儒、释之学,而且擅长诗词、书法,从而声名远扬。其有两位著名的法嗣弟子旅庵本月和山晓本皙。

禅宗临济宗龙池派内如此众多著名的禅学高僧引起了一个人的极大兴趣与神往。他就是大清国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顺治6岁登上皇位,从小就生活在叔父摄政王多尔衮的权威与阴影之下,与皇太后的关系又不好,内心孤独而脆弱,缺乏精神支柱。早先娶的两个皇后又是被逼的,实在没有感情,而心爱的董鄂妃又早早死去。沉重的朝廷事务与无法自拔的痛苦让顺治只能从佛教中寻找精神的支柱与解脱。顺治一心想出家,不但为自己取了个“行痴”的法名还到处礼请高僧,与之谈佛论禅,学法修行。

顺治对道忞禅师倾慕已久,于顺治十六年(1659)下诏浙江天童寺召他进京,道忞三辞未获允许,只得整装启程。顺治将他迎进宫中万善殿奉为嘉宾。还带上大学士王熙、冯溥、曹荣及状元孙承恩等前去接见,问法求教。此后,顺治朝政之余,经常来到方丈室与道忞谈论佛法以及孔孟之道、老庄之学、诗词书法甚至朝政和世俗之事。

不容否认,儒学、佛学深深影响着顺治皇帝的执政策略。清初近百年的昌盛时段都与其崇儒敬佛的国策有关。

道忞进京时已60多岁,他身居皇城8个月之久,顺治对他极及敬重,赐予“宏觉禅师”封号。辞归时,顺治亲自送至北苑门,命使臣护送,并御书字画赠行。

道忞辞归还山,顺治皇帝依依不舍,留不住道忞大师,顺治只得将道忞的两个法嗣高徒旅庵本月和山晓本皙留在北京,让他俩各自开法坛于善果、隆安两座寺庙。

道忞圆寂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享年79岁。在1674年之前,道忞是到过溧水的,有诗为证。

三、道忞禅师的溧水之行

道忞一生著作甚丰,文集有《北游记》、《布水台集》、《宏觉禅师语录》,俱收入清初御制《大藏经》。他的诗词在清代诗坛占有重要地位。黄宗羲、钱谦益、吴梅村等人都对他有很高的评价。

道忞在他的作品集《布水台集》卷第五中记录了他写在溧水的几首诗,如下:

《过中山永寿寺示石舸语山琏琳二法孙》

唾弃勋名百叶芳,丈夫作事肯寻常。

手高不补天残缺,慧命续将佛祖长。

铁作兰桡石作舸,乘悲长自载鲸波。

盲龟接尽方如愿,肯放芦华傍月多。

 

《为石舸琏孙作》

居迎濑水接秦淮,浩浩玄宾万里来。

无意为人申佛手,有怀筑室学黄梅。

云门插足推教折,卢老书墙莫放回。

倒却刹竿仍竖起,中山长见碧崔嵬。

 

《为语山琳孙作》

须弥标险句,五老挟锋芒。

树色高低露,石头大小彰。

拖归猿子健,衔落鸟华香。

漏泄西来意,唯山舌广长。

青山常举足,不废口谭玄。

锦濯风和后,练拖露白前。

朝澄方泼黛,夕晦更霏烟。

吐出琳琅句,何人识大篇?

从上面三首诗的题目可以看出,石舸是字号,琏为法名;语山也是字号,琳为法名。道忞诗题中的称呼省略了他们的排行字辈。石舸琏、语山琳这两兄弟是永泰的徒弟,道忞的孙辈。

清代李放的《画家知希录》卷九中引用了《江宁府志》的记载:“石舸,新安人,宦家子,与弟语山并祝发永寿寺。善书、画。”

新安即今天的安徽歙县。溧水永寿寺的僧人石舸和语山兄弟俩抛弃官宦子弟的身份共同在溧水出家。想必其中定有他们的隐情。他们在寺庙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佛学禅道,诗词书画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一代高僧道忞来到溧水,不仅看望了他的法孙石舸与语山,同时也与溧水的当地人进行了交往。《布水台集》卷第五中还有一首写给溧水人马寅公的诗作。

《宿马寅公斋头赋赠》

马氏庭多俊,白眉喜见卿。

骚坛推执耳,艺苑擅司衡。

坟典罗古今,示羊与论评。

高斋蒙下榻,孺子愧平生。

马寅公,即马采臣,字寅公。溧水文史专家吴大林先生在《溧水寺观资料》一书中考证,马寅公世居溧水县南十三公里平安山下的马鞍山村。他是清康熙十七年岁贡生,曾经参与顺治《溧水县志》的编修。

马寅公家在清初的溧水可以说是响当当的家庭——家境殷实且又仗义疏才。换句话说就是,马家有钱且又热心慈善与公益。

马寅公父亲叫马自骧,祖父叫马继桂。溧水清代的县志上都记录了马家三代的许多义举。溧水的城隍庙、中山圣母庵、东岳庙、新庵、元坛庙、吴童庙等许多寺庵只要出现维修、建造等事项,马家不但积极倡导,而且带头捐款、捐地。最值得一提的是,县城城隍庙东面的香山观在顺治初年由马继桂出资重修一新。康熙五年(1666)冬天,马继桂的儿子马自骧又对它进行改建,历时近一年。康熙十三年(1674),马自骧之子马寅公又独自出资打造了观内神龛,用以遮挡灰尘。溧水知县李作楫对马家这种热心公益的义举大为感动,为表彰与宏扬马家三代先后修护香山观的事迹和精神,他欣然写下了《重修香山观记》,刻碑立于观前,供人铭记。

马寅公喜好诗词书画,为人豪爽,特别喜欢结交文人朋友。周亮工曾两次来到溧水,与马寅公结识后,写下了《赠马寅公秀才》一诗予以赠之。马寅公曾在无想山中建有读书亭,引得溧水教谕王应期领着毛之麟、任其宠、朱玉等诸生前来寻访,大家联诗作赋,自娱自乐,好一翻热闹。

道忞的到来,让马寅初喜出忘外,他将道忞请到家中热情款待,还非要留宿。

“马氏庭多俊,白眉喜见卿”。马家人的仗义豪爽、热心寺庙建设让道忞敬佩感叹。年轻的马寅公承袭家风,有才有义,让年过半百的道忞好生喜欢。他没有拒绝马寅公的留宿,很高兴地在马家斋房下榻。

道忞的溧水之行,极有可能是在顺治十七年(1660)左右,即他被顺治皇帝召诸为嘉宾,进京谈经说法的归途中路过溧水。此时,他已60余岁,正是“白眉”之年。根据他的年谱行踪来看,直至他1674年圆寂的十几年中,他并没涉足南京一带,而是忙于浙江天童金粟院、绍兴化鹿山等寺院的住持、布法活动。

在《布水台集》中,我们并没有看到道忞给石舸、语山的师傅永泰写的诗文,看来永泰此时一定不在溧水的永寿寺,有可能已经圆寂。

顺治皇帝的座上客“红顶高僧”道忞的溧水之行显然提升了永寿寺的石舸、语山这对兄弟僧人的名气与身价。若干年后,石涛也如同他的师祖道忞一样,来到了永寿寺,会晤他的法门师兄石舸、语山兄弟。

四、《隔岸归帆》赠语山

石涛(1630—约1707),法名原济,一作元济,又名超济,字石涛。别号有“大涤子”、“石道人”、“清湘陈人”、“苦瓜和尚”等三十七个。

石涛原姓朱,名若极。他是明朝皇室后裔,其祖先是朱元璋的长兄南昌王朱兴隆。

明末清初,明皇室宗亲的朱若极——石涛,为了躲避战乱,逃到了全州(今广西全县)。两年后,清兵打到全州。石涛只好从全州沿湘水逃入湖南永州,再转入广东南海县,投在万寿寺住持深度禅师门下,出家为僧。

深度禅师少年读书于增城白水山,故号白水山人,他诗、书、画的功底很深,尤其是绘画时点染山水技艺出众。石涛在深度的教导下,吟诗作画的水平日益见长。

清顺治七年(1650),清兵攻陷桂林,广东南海大兵压境。石涛跟师兄喝涛不得不又一次踏上了茫茫逃亡路。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地的辗转颠沛让石涛的人生再次得到历练。一路的山山水水不但开阔了他的眼界而且在他的心中滋生出了别样的风景与感觉。对大江南北的诗书名流与丹青高手一次次的寻访与切蹉,不仅让他技艺突飞猛进,更让他渴望突破临摹仿古的传统束缚,决意在师法自然中创造自我风格。

“搜尽奇峰打草稿”、“我师我法”,云游四方的石涛坚持着他特有的创作态度与信念开辟了一条属于他的艺术道路。他的绘画已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以大自然为师,广泛汲取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他的笔墨技巧独树一帜,作品清新自然,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画风拙朴中有俊秀,写意中风神韵,突破了前人的拟古传统与保守风格。

康熙元年(1662),21岁的石涛听说在北京城西善果寺住持说法的道忞禅师的徒弟旅庵本月隐退南归,在松江泗洲塔院做住持。旅庵本月的学问与名望早就让石涛信服,他一心想拜旅庵为师。

旅庵本月即是当年道忞禅师奉诏入京八个月后,告退归山时被顺治皇帝挽留的两个徒弟之一,顺治不仅时常与他谈佛论禅,还让他住持善果寺。特别是顺治的爱妃董鄂妃去世,顺治让旅庵入坛礼颂。足见顺治与旅庵的关系非同一般。

旅庵本月不但精通禅学,而且在书画、诗文上很有造诣。石涛多年来一直在寻找拜他为师的机会。

关于这次拜师的时间,傅抱石在《石涛上人年谱》中考证为康熙元年(1662)。当今有一些专家认为还要往后推迟一两年。

松江泗洲塔院即今天上海松江区小昆山北峰的九峰禅寺。石涛在此拜旅庵本月为师后,在佛学、诗文、书画上都得到了很深的启发。他后来的《一画论》,就是受旅庵本月的禅学启发而创立的。旅庵还深深影响了石涛后来的人生观,使石涛转变了政治立场,由遁避满清政权转而接受、结识清庭的达官显贵。

康熙六年(1667),石涛来到安徽宣城,与诗人及画家梅清交往颇深,并畅游黄山、敬亭山。在宣城的10年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黄山八胜图》、《罗汉百开册页》等一批传世名作即创作于此时,宣城的10年,无疑是石涛绘画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康熙十八年(1679),石涛计划去南京长干寺(即大报恩寺)生活。宣城去南京,最近的路线是经溧水走。石涛此前以及后来有没有到过溧水,因为尚无足够的文史资料来论定,我们不能妄猜肯定,只能以1679年夏天的这一次进行阐述。

傅抱石1941年在其著作《石涛上人年谱》中认定:1679年即康熙十八年的五月,石涛重游宣城;夏,过永寿方丈,为语山作《枯墨赭色山水》。

当代石涛研究专家汪世清结合《枯墨赭色山水》在内的石涛于康熙十八年的几幅画作研究认为:石涛在康熙十八年的夏天,曾经往来于南京与溧水之间。

石涛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这一点于本文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石涛确凿无疑地来到了溧水永寿寺。

《枯墨赭色山水》曾经一直私藏民间,近半年多世纪中似乎销声匿迹。却于2010年出现在上海工美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上,根据拍卖签条已更名为《隔岸归帆》,拍卖的估价为580万—680万元。

从该画的画面构图及意境来看,《隔岸归帆》这个名字似乎起得更为贴切。石涛在画上的题识为:“隔岸桃花迷野寺,乱帆争卷夕阳来。已未夏日,过永寿方丈,为语山法兄大和尚正,弟元济石涛”。

据《五灯全书》中禅宗所列辈份排序,禅宗南岳下第三十三世是天童寺密云圆悟,其法嗣道忞为三十四世,道忞之徒旅庵本月为第三十五世。石涛拜旅庵为师,道忞又称石舸、语山为法孙。因而石涛与语山同辈,应当同属临济宗宗南岳下三十六世。由于语山年龄大,石涛故而称语山为法兄。

1679年的初夏,石涛来到永寿寺,在方丈室中与佛门师兄语山亲切交谈,佛法、诗画、近况、未来打算都是他们说不完的话题。他一定很羡慕语山,因为语山必定拿出了师爷道忞大师题给自己的诗向他展示。石涛一直遗憾自己无缘面见师爷,何况能拥有师爷的墨宝。而如今道忞大师早已在五年前圆寂了。

我们似乎应该相信,石涛在语山的陪同下来到了溧水城西的胭脂河游玩。石涛赠给语山的画《隔岸归帆》中,画的内容像极了胭脂河的风景:高高的山岗中,一条长河劈岗而过,岩石间几艘帆船顺流而下,两岸岩石的色彩正如胭脂岗岩石的颜色一样:赭红色——胭脂岗及胭脂河正因此色而得名。《隔岩归帆》极有能描绘的就是溧水胭脂河的景色。

《隔岸归帆》的题识中没有出现石舸的名字,我们至今也没看到石涛为石舸留下的画作。想必这时石舸已不在溧水,一种可能是外出去了别的寺庙;另一种可能就是去世。笔者认为前一种可能性最大。

石涛创作的《隔岸归帆》是幅立轴,尺寸为56厘米×34厘米,这年石涛为38岁,中年的他此时的绘画正是创作高峰期,技法与用墨已相当的成熟。因而此画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不失为一幅传世名作。

有些资料上说语山名祖琳,其兄石舸名祖琏。这与闵派鲁《永寿寺饭僧田记》中记录的超琳、超琏字辈上不一样。而道忞的赠诗则称语山琳、石舸琏,省略了字辈。兄弟两人名字前面第一个字到底是“祖”还是“超”,几乎让人犯惑。笔者认为该是别名而已,超琳也叫祖琳,超琏也叫祖琏。例如石涛法名叫原济,别名叫元济,又叫超济。

语山擅长作诗,清初湖北黄冈诗人杜浚曾为他写过一篇《语山诗序》,并收录在自己的《变雅堂集》中。《语山诗序》应是一篇研究语山其人的好资料,可惜笔者尚未见到。

光绪《溧水县志》卷十八中录有僧人释祖琳的《偕周栎园侍郎游无想寺》一诗。周栎园是清初著名的艺术鉴藏家周亮工,他也与溧水富家子弟马寅公赠诗交往过。“释”是出家人常用的姓。释祖琳应该就是语山。因为这些名人的交游时间大抵在同一时间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溧水,这些文化人慕名而交,结伴同游,自然是一件其乐无穷的雅事。

《隔岸归帆》这幅画,不仅是石涛的倾心杰作,也是他生平行踪的印证,更是溧水千年不遇的幸事。因为永寿寺里那位叫语山的和尚,石涛这位中国画的大师在溧水停下了他云游漂泊的脚步,秦淮源头的江南小城由此而诞生了一幅传世名作。

补救溧水文脉的缺失,是溧水当年建造永寿塔寺的原因之一。正是这座小小的塔寺,引来了永泰、石舸、语山等僧徒,更引来了中国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道忞、石涛巨匠级大师。看来,一座城市只要在文化建设上多投撒些希望的种子,一定会收获到蔚然壮观的风景。

 

 

附录:石涛创作于溧水的《隔岸归帆》图
http://s16/mw690/001qsl5Fgy6M6JdaJS72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